[实用新型]一种储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54830.0 | 申请日: | 2018-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864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3 |
发明(设计)人: | 沈焱;宋慧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藏藏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5/02 | 分类号: | F24D15/02;F24S20/40;F24S6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850000 西*** | 国省代码: | 西藏;5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相变材料 储能装置 储能 储能单元 地埋箱体 导热 辅助加热单元 本实用新型 外循环管道 储热性能 固定装置 过滤装置 进风口处 绝缘性能 循环风机 循环管道 阻燃性能 专用的 并联 储热 加热 封装 泄漏 饱和 保留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地埋箱体、储能棒、储能单元、循环风机、辅助加热单元和循环管道;本本实用新型中相变材料被封装在壳中,提高了成品的结构强度,保留了相变材料良好的导热和储热性能,解决了单体相变材料的绝缘性能差、阻燃性能低等缺点,相变材料不会泄漏,使用安全;外循环管道内被加热的空气产生热量,热量被迅速导入相变材料棒中,实现对热能进行储能;当相变材料棒储藏的热量饱和时,可通过多个储能装置进行并联达到最大的储热效果;进风口处采用过滤装置,极大地减少了空气中的灰尘进入储能单元内,延长了储能装置的清理周期;另外采用专用的固定装置使得储能棒更加稳定的固定在地埋箱体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发展势头迅猛。由于我国多煤少气贫油的能源现状,燃煤火电装机容量达到全国电力总装机的70%左右,近年以来,年电力行业耗煤达到18亿吨,燃煤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在生能源发电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成为缓解环境污染和提高供能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属于间歇性能源,大规模储能技术是支撑可再生能源普及的战略性技术,同时也是发展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支撑。目前发展的大规模储能技术包括: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飞轮储能等,然而目前仍然处于大规模储能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储能技术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空气储能资源利用不充分。
尤其在房屋供暖方面,现已经有一部分装配式房屋的供暖系统,采用太阳能来进行功能实现,而作为晚间最需要太阳能供暖的时间段,缺无法提供相应的能量,因此需要实现将白天的太阳能进行储存,通过晚间来释放白天存储的能量,一般的太阳能的存储采用的是传导介质是水等比热容较高的流体介质,但是流体介质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更大的能耗来驱动流体介质的流动实现热交换,这样的违背了环保使用太阳能的初衷;一般的外露式的储能装置散热率高,储能效果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储能装置,能够解决一般的外露式的储能装置保温性能差,能量储存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储能装置,其创新点在于:包括地埋箱体、储能棒、储能单元、辅助加热单元和循环管道;
所述地埋箱体呈长方体状壳体结构,地埋箱体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所述内壳体设置在外壳体内且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留有填充间隙,所述填充间隙之间填充有EPS保温层;
所述循环管道包括外循环管道和内循环管道,所述内循环管道通过控制阀与一循环风机首尾相连,所述内循环管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外循环管道通过控制阀并联在内循环管道上,所述外循环管道上设置有辅助加热单元,所述辅助加热单元内设置有太阳能加热盘管,所述太阳能加热盘管通过一外风机实现将加热盘管产生的热量输送到内循环管道中;
所述储能棒均匀排列分布在地埋箱体的内壳体内,储能棒之间互相串联呈S型连接,所述储能棒的外侧通过一夹持架固定在地埋箱体的内壳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外循环管道上设置有辅助加热单元,所述辅助加热单元内设置有太阳能加热盘管,所述太阳能加热盘管通过一外风机实现将加热盘管产生的热量输送到内循环管道中;所述地埋箱体的外壳体上涂刷有防腐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藏藏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西藏藏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548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