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吸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23819.6 | 申请日: | 2018-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498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黄蔚;白强;曹建锋;陈开宁;郁炜杰;沈杰;蒋燕;刘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瑞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15/08 | 分类号: | E02B15/08;E02B15/10 |
代理公司: |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32230 | 代理人: | 徐蓓 |
地址: | 21000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桶 下桶 下桶支架 浮体 上桶支架 吸藻口 吸藻器 流量调节元件 支架 对称 本实用新型 底部中心 对称分布 水位变化 移动位置 刚性杆 凸出的 吸藻泵 吸藻管 横挡 立柱 上缘 桶壁 下缘 藻水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吸藻器,包括上桶及其浮体和支架、下桶及其浮体和支架以及下桶内的流量调节元件,上桶的下缘通过连接桶壁连接下桶的上缘,上桶上方连接上桶支架,至少3个上桶浮体设置于上桶外,对称连于上桶支架下,下桶支架设置于上桶上方,且与上桶支架相互独立,至少3个下桶浮体设置于上桶外,对称连于下桶支架下,下桶支架通过若干对称分布的第二立柱固定连接位于下桶下方与下桶相互独立的底部横挡,下桶底部中心设置向下凸出的吸藻口,流量调节元件设置于吸藻口处,且通过刚性杆连接于下桶支架下方,吸藻口通过吸藻管连接吸藻泵。该吸藻器可适应水位变化、根据需要移动位置,稳定高效地收集表层高浓度藻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面漂浮体收集领域,尤其涉及污染水体如江河湖泊中蓝藻治理的一种吸藻器。
背景技术
蓝藻因其生态系统内缺乏其他物种的竞争和抑制作用,在营养和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快速繁殖生长,并形成大面积的水华。蓝藻水华大规模暴发时,大量蓝藻堆积并腐烂分解,散出难忍的腥臭味,严重污染了近岸环境;此外蓝藻水华也影响了饮水水源地的供水安全。
多数蓝藻有气泡,可使之漂浮水面,以有效利用水面光能进行光合作用。针对水体表面漂浮的高密度蓝藻的控制方法有多种,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原位处理和异位处理。异位处理主要是利用机械的方法直接将水面蓝藻收集并输送至处理场所进行处理。收集移除蓝藻可有效减少水体藻类生物量,降低水体氮磷负荷。蓝藻水华快速清除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是使用高效吸藻泵来获得大量富藻水体,极大降低待处理藻水体积,削减藻浆浓缩成本。目前,吸藻过程大都是在富藻水域安装在固定平台,将潜水泵通过缆绳悬挂在平台上进行吸藻,该方法难以精准控制水泵抽吸深度,尤其在风浪扰动的情况下,潜水泵易把大量次表层藻细胞浓度低的水体吸入输送管道,增加了后续处理成本。
蓝藻密度略小于水,漂浮于3-50mm的表层水中。目前尚无有效收集含藻量高的表层水的技术,吸进的水量大,藻含量低,藻类收集率必然很低。现有的吸藻器一类为固定式吸藻器,不能移动位置;另一为移动式吸藻器,吸藻器抽吸藻水中藻的浓度不高,效率低。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针对大面积蓝藻收集的新型技术,以达到稳定高效收集高浓度表层藻水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吸藻器。所述高效吸藻器可根据需要移动位置,并稳定高效地收集表层高浓度藻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吸藻器,包括:双浮力系统、上桶5、下桶13、连接桶壁7和位于下桶内的流量调节元件11,
所述上桶5为无底的筒状,所述上桶5的下缘通过连接桶壁7与所述下桶13的上缘连接,所述下桶13的底部中心设置有吸藻口10,所述吸藻口10通过吸藻管8连接吸藻泵17,
所述连接桶壁7为纵向波纹管或柔性材料,可实现纵向不产生压缩应力,使得上桶5和下桶13在连接桶壁7压缩时受力相互独立,
所述双浮力系统包括至少3个上桶浮体3、至少3个下桶浮体15以及上桶支架1和下桶支架16,所述上桶5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上桶支架1,所述上桶浮体3设置于所述上桶5外部,所述上桶浮体3对称分布,
所述下桶支架16设置于所述上桶5的上方,且与所述上桶支架1相互独立,所述下桶浮体15设置于所述上桶5外部,所述下桶浮体15对称分布,所述下桶支架16通过第二立柱14固定连接底部横挡9,所述底部横挡9位于所述下桶13下方,并与所述下桶13相互独立,所述第二立柱14有多个,所述第二立柱14以所述下桶13的中心线为中心对称分布,
所述流量调节元件11设置于所述吸藻口10处,且通过刚性杆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桶支架16下方。
优选的,所述连接桶壁7为布或柔性塑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瑞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瑞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238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浮力清废装置
- 下一篇:一种河水漂浮垃圾清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