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物理信息融合技术的建筑预制构件运输碳排放监测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471272.X | 申请日: | 2018-09-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216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 发明(设计)人: | 徐鹏鹏;刘贵文;傅晏;洪竞科;李凯健;毛超;谢芳芸;陈润东;王栋;陶星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G01F23/296;G08C17/02 |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余锦曦 |
| 地址: | 40004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油量 监测控制模块 采集数据传输 碳排放 建筑预制构件 油量传感器 采集模块 监测电路 物理信息 油量信号 采集端 电路 运输 模数转换电路 数据传输电路 本实用新型 信号输出端 信号输入端 电路数字 放大电路 实时定位 实时监测 油量数字 运输距离 融合 耗能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基于物理信息融合技术的建筑预制构件运输碳排放监测电路,包括监测控制模块,在该监测控制模块的识别端经识别数据传输电路与RFID识别模块连接,所述监测控制模块的油量采集端经油量采集数据传输电路与油量采集模块连接;所述油量采集模块包括油量传感器,该油量传感器经油量信号放大电路、油量信号模数转换电路后与所述油量采集数据传输电路的油量数字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油量采集数据传输电路数字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监测控制模块的油量采集端连接。有益效果:结合实时定位,实现基于运输距离、运输耗能基础上对碳排放实时监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构件运输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物理信息融合技术的建筑预制构件运输碳排放监测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环境也一步步恶化。近年来,全国各地环境都面临巨大的挑战,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特别在冬季时,雾霾天气逐渐增多,呼吸道疾病患者群发。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商业建筑已经使用和消耗了全部用电的35%,而且这个趋势未来还会继续上升。世界银行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到2030年前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70%的减排潜力在建筑节能方面。而中国的房地产建筑业消耗了中国社会总能耗的40%以上。数据显示,全球碳排放量的 19.9%来自中国,而中国的碳排放量40%来自于房地产建筑业,相当于全世界8%的碳排放量来自于中国的房地产建筑业。
基于上述问题,国家相关部分提出了“蓝天保卫战”行动,要求全国各部分、各生产领域严格控制碳排放量。其中建筑行业尤为重要,需要对建筑行业中所有建材在生产、运输、安装过程中进行实时检测和控制,以监测、控制、降低碳排放量,保证空气质量。
但是在生产、运输、施工过程中,会用到不用的加工设备,并且会用一定的能耗,在这些工序中有很大的排放量。在进行碳排放监测时,首选没有特定的监测装置,在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一种可以实现建材运输过程中,对运输碳排放进行监测的设备和装置,很多企业为了赶工期和进度,对于大多数建筑器材,都未进行实时监测,导致“蓝天保卫战”行动工作加剧,从建筑领域出发,碳排放控制效果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于物理信息融合技术的建筑预制构件运输碳排放监测电路,实现建材运输过程中,实时监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物理信息融合技术的建筑预制构件运输碳排放监测电路,其关键技术在于:包括监测控制模块,在该监测控制模块的识别端经识别数据传输电路与RFID识别模块连接,所述监测控制模块的油量采集端经油量采集数据传输电路与油量采集模块连接;
所述油量采集模块包括油量传感器,该油量传感器经油量信号放大电路、油量信号模数转换电路后与所述油量采集数据传输电路的油量数字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油量采集数据传输电路数字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监测控制模块的油量采集端连接。
通过上述设计,将油量采集模块用于实时采集运输载具上的油剩余量。油量传感器采集的信号经放大转换后,得到的数字信号经油量采集数据传输电路实现长距离传输,实现监测控制模块在线监测。同时结合RFID识别模块对所载具上所运输的建材型号进行采集。建立建材和能耗关系。其中监测控制模块可拆卸的固定在载具某处,RFID识别模块设置在载具载入口处,用于读取RFID 标签信息。油量传感器用于获取载具油箱中的油耗量。在实际电路布置中,油量采集数据传输电路可通过获取油表信号输入端的数字信号,对油量进行监测。
进一步的,所述监测控制模块采用的微控制器型号为STM32F103,所述监测控制模块的油量采集端为微控制器的第十二引脚端和第十三引脚端;所述监测控制模块的识别端为微控制器的第三十引脚端和第三十一引脚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4712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