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的后管梁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68295.0 | 申请日: | 2018-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985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杨洪;李昕;廖慧红;王增山;张鸿钧;吴维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68 | 分类号: | B60N2/68;B60N2/90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107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管 汽车座椅 汽车安全性 压溃槽 管体 本实用新型 管体外侧壁 汽车零部件 凹入的 中间处 筒状 弯折 向内 折弯 冲击力 体能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的后管梁,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后管梁不易弯折从而降低汽车安全性的问题。本汽车座椅的后管梁包括呈筒状的管体,管体外侧壁的中间处具有向内凹入的压溃槽,当管体受到的冲击力大于设定值时,管体能在压溃槽处折弯。本汽车座椅的后管梁具有提高汽车安全性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座椅的后管梁。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能源的日益匮乏以及环保意识的逐渐提升,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逐渐兴起。
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安装在汽车的中通道中,即位于前排驾驶员座椅底座和前排乘员座椅底座之间的通道中,而现有的汽车座椅结构,例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的一种汽车座椅底座[申请号:201621491585.2;授权公告号:CN206510787U],其包括用于固定座垫的呈U形的支架,支架的后端设有后管梁,后管梁的一端与支架的其中一个后端相连,后管梁的另一端与支架的另一个后端相连。
该种结构的汽车座椅底座,后管梁上并未具有用于压溃的结构,当汽车在发生侧面碰撞时,B柱撞击座椅的后管梁,由于后管梁不易被压弯,导致后管梁推动座椅底座的内侧撞击中通道,存在将安装在中通道中的高压电池挤压变形的问题,高压电池存在漏电、起火的风险,降低汽车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座椅的后管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座椅的后管梁,包括呈筒状的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外侧壁的中间处具有向内凹入的压溃槽,当所述管体受到的冲击力大于设定值时,所述管体能在压溃槽处折弯。
本后管梁适合用于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当汽车在发生侧面碰撞时,B柱撞击座椅的后管梁,当撞击力大于设定值时,压溃槽被压溃,后管梁被压弯,即后管梁的距离会变短,这就使后管梁不能撞击中通道或者对中通道的撞击力较小,位于中通道中的高压电池不会受到挤压,高压电池不存在漏电、起火的风险,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座椅的后管梁中,所述压溃槽的底部呈弧形,所述压溃槽的两侧壁与管体外侧壁的连接处呈弧形,所述压溃槽的两端与管体外侧壁的连接处呈弧形。压溃槽与管体之间的连接处平滑过度,使后管梁不会割伤人们,而且该种结构,使后管梁能被压溃的同时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够支撑座椅。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座椅的后管梁中,沿所述管体的轴向,所述压溃槽位于所述管体的正中间。该种结构,使后管梁被压溃时,压溃的位置刚好处于正中间,正中间的位置离后管梁的两端均较远,在此处压溃最为容易,保证管体受到的冲击力大于设定值时,管体能在压溃槽处折弯,降低高压电池漏电、起火的风险,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座椅的后管梁中,沿所述管体的径向,所述压溃槽的深度为所述管体直径的1/4-1/2。该种结构,使管体能在压溃槽处被压溃的同时具有足够的强度。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座椅的后管梁中,所述管体包括位于中间的中间部和位于两端的连接部,所述压溃槽位于中间部上,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汽车座椅的支架相连,所述连接部的外径小于中间部的外径,所述连接部与中间部之间自然形成环形挡沿,所述连接部外端的边沿向外弯折形成环形挡边,所述连接部穿过支架且部分所述支架位于环形挡沿和环形挡边之间。管体的两端缩口设置,方便管体与支架相连。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座椅的后管梁中,当所述管体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时,沿汽车的上下前后方向,所述压溃槽位于管体朝前朝上之间的位置。该种结构,使压溃后的管体朝后朝下、斜向下折弯,使后管梁朝向汽车的底板突出,而不会误伤车内的乘员,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682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