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人机回收伞的分离装置及无人机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13732.9 | 申请日: | 2018-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269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尚栢荣;王文剑;凡洪林;陈万里;李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D17/38 | 分类号: | B64D17/38;B64D17/8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坤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装置 滑动销 电爆管 压头 回收 本实用新型 固定孔 抵接 插入连接 连接筒体 支撑作用 轴线方向 限位孔 滑动 伸缩 缩入 套筒 锁定 伸出 加工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人机回收伞的分离装置及无人机,该无人机回收伞的分离装置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第一接头包括:连接筒体、压头以及滑动销;第二接头包括:套筒以及电爆管;其中,电爆管抵接压头的一端,使滑动销伸出固定孔并插入连接孔中,锁定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压头在电爆管引爆后,沿限位孔的轴线方向发生位移,滑动销缩入固定孔内,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分离。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机回收伞的分离装置及无人机利用压头和滑动销的端面抵接并相互滑动实现滑动销的伸缩,同时通过电爆管实现支撑作用,从而降低了无人机回收伞分离装置的加工难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人机回收伞的分离装置及无人机。
背景技术
无人机可以广泛用于防灾减灾、搜索营救、资源探测、森林防火、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空中侦查等领域。近年来,无人机行业迅速发展,呈现出种类繁多、用途多样等特点。
许多无人机采用伞降回收方式实现着陆,回收伞的着陆方式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不过在无人机着陆后,若是不能及时地将回收伞和无人机机体分离,可能会增加无人机回收工作的难度,特别是在大风情况下,回收伞会拖动无人机在地表滑行,无人机机体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同时导致着陆地点的不确定,增加回收工作的难度。
然而,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本申请发明人发现,目前现有的分离装置结构比较复杂,一次使用后需更换的备附件较多,增加了成本与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人机回收伞的分离装置及无人机,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无人机回收伞分离装置存在结构复杂,一次使用后需更换的备附件较多,增加了成本与使用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无人机回收伞的分离装置,包括:第一接头,与回收伞通过连接带连接,包括:连接筒体,其顶部设置有限位孔,侧壁上设置有固定孔;压头,其一端设置在所述连接筒体内,另一端伸出所述限位孔,并可沿所述限位孔的轴线往复运动;以及滑动销,其一端设置在所述连接筒体内,并与所述压头的端部抵接,另一端插入所述固定孔中,且根据所述压头的位置,该滑动销的端部伸出或缩入所述固定孔中;以及第二接头,与无人机机体通过连接带连接,包括:套筒,套设在所述连接筒体的侧壁外侧,其上设置有连接孔;电爆管,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套筒和所述压头伸出所述限位孔的一端连接;其中,所述电爆管抵接所述压头的一端,使所述滑动销伸出所述固定孔并插入所述连接孔中,锁定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所述压头在所述电爆管引爆后,沿所述限位孔的轴线方向发生位移,滑动销缩入固定孔内,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压头的端部设置有与其运动轨迹呈夹角的楔形端面;所述滑动销与所述压头抵接的端面设置有与该楔形端面抵接的斜面;所述滑动销与所述连接筒体的筒壁之间设置有弹簧,且该弹簧在所述滑动销伸出所述固定孔时为压缩状态;所述楔形端面与所述斜面抵接并相互滑动,将所述压头沿所述限位孔轴线方向的运动转化为所述滑动销沿所述固定孔轴线方向的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滑动销上,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筒体的内壁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斜面的背面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头还包括:盖板,设置在所述连接筒体的顶部,并与所述连接筒体通过螺钉连接,该盖板中部设置有所述限位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爆管的外壁加强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压头伸出所述限位孔的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套筒内设置有挡板,挡板中部设置有通孔,该通孔的孔壁突出所述挡板,所述孔壁的外侧设置有螺纹帽;所述电爆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凹槽内,另一端伸入所述通孔中并与所述螺纹帽抵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137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