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96341.0 | 申请日: | 2018-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618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潘毅;杨万里;潘宏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珊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32;C02F3/30;A01G22/00;A01G9/02;C02F101/16;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杭州五洲普华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60 | 代理人: | 龚玉平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萧***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固定杆 生态环境系统 拦网 前固定杆 本实用新型 构建装置 河道 碳纤维 有机污染物含量 生物填料区 河道水流 浑浊度 紧固套 构建 水体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装置,包括前固定杆、后固定杆、碳纤维草、拦网,所述前固定杆和拦网之间、后固定杆和拦网之间均用紧固套固定连接,所述后固定杆上绑有若干碳纤维草,所述前固定杆、后固定杆、拦网之间围成生物填料区。本实用新型具有有效降低河道水流的浑浊度和有机污染物含量,提高水体DO含量,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整体结构简单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装置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河道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廊道,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和敏感的区域,河道可以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植物及微生物提供栖息和繁衍避难的场所,能够提供水这种最基本的生态要素和水能,河流往往是区域物质、能量和生物的主要提供者。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受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河道及水体的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的河道水质处于劣Ⅴ类水,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高,水体浑浊,河道污染严重,部分河道甚至成为黑臭河道。污染导致河道水质变差如存在水质硬化等问题,使得河道水体缺少水生植物生长和水生动物栖息的环境,进而容易导致河道生态系统的破坏乃至缺失,而河道水域生态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栖息生态环境。
底栖生态环境的建立可以促进底栖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为底栖生物尤其是底栖动物的繁殖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空间。底栖动物是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天然食料,常作为环境监测的生物指标,还对湖底或河底有机碎屑的转化起很大作用。通过构建底栖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水域的生态系统的构建,更有利于水体的自净能力的提高。
目前,有很多河道治理措施采用“渠化”、“硬化”等工程,但这些工程进行过程中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河道栖息功能的下降,还有的河道治理措施只是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可生态浮岛等形式进行治理,很多手段对于水体的治理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也起不到根本的治理作用,因而河道水质状况仍然较差,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高,河道中甲壳类、贝类、鱼类等动物含量少,河水气味难闻且水体透明度差,影响到沿河附近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情况。这些河道治理措施基本基本没有涉及底栖生态环境的构建,不能从根本上对河道水质及环境进行改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装置,能够有效降低河道水流的浑浊度和有机污染物含量,降低水体中的氨氮总磷,提高水体DO含量,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整体结构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装置,包括前固定杆、后固定杆、碳纤维草、拦网,所述前固定杆和拦网之间、后固定杆和拦网之间均用紧固套固定连接,所述后固定杆上绑有若干碳纤维草,所述前固定杆、后固定杆、拦网之间围成生物填料区。
作为优选,所述前固定杆和后固定杆之间的间隔距离为50~100cm,前固定杆和后固定杆的两端均固定安装在河道上。
作为优选,所述碳纤维草的一端均匀捆绑在后固定杆上且每两条碳纤维草之间的间隔距离为10-15cm。
作为优选,所述拦网为聚乙烯材料拦网,所述生物填料区内填放着用聚乙烯网袋包好的生物填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珊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珊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963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原位形成并分离单质硫的装置
- 下一篇:一种智能软化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