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消除扭杆系统噪音的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148943.9 | 申请日: | 2018-07-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570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 发明(设计)人: | 倪世锋;舒标;李鹏;邹敏佳;刘文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C33/10 | 分类号: | F16C33/10;F16F15/02;B61F5/5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球 扭杆轴 扭杆系统 支撑座 噪音 摩擦系数 摩擦 本实用新型 冲击噪音 过盈配合 耐磨涂层 上下活动 使用寿命 微小间隙 耐磨层 预压缩 运行时 自润滑 减小 耐磨 穿过 配合 | ||
一种消除扭杆系统噪音的结构,包括支撑座、支撑球铰和扭杆轴,支撑球铰设置在支撑座内,扭杆轴穿过支撑球铰;其中支撑球铰预压缩后与支撑座之间过盈配合,扭杆轴与支撑球铰配合的外层涂有摩擦系数低的耐磨涂层,支撑球铰的耐磨层与扭杆轴之间设有微小间隙。通过采用耐磨的自润滑摩擦副以降低支撑球铰与扭杆轴之间的摩擦系数来减少支撑球铰与扭杆轴之间的摩擦,通过减小扭杆轴的上下活动范围来避免运行时产生的冲击噪音。本实用新型不仅能消除扭杆系统的噪音,同时也能延长扭杆系统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除噪音的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消除扭杆系统噪音的结构,属于轨道车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目前轨道车辆上使用的一种扭杆系统中,扭杆轴采用的是内置式的支撑方式,支撑球铰为两瓣式的摩擦结构,此种支撑球铰在扭杆组件上线运行时会产生噪音,但改动相关部件成本太高,如将球铰改成无摩擦的橡胶金属件,而且当支撑球铰内套采用耐摩的尼龙材料时,依旧有很大的噪音问题。
目前使用的扭杆系统的现状如下:
1)支撑球铰在扭杆组件上线运行时有不连续的“咔咔”声
2)扭杆运行时的摩擦副的摩擦系数≥0.4,且寿命与橡胶件一致(保证8年),无富余。
3)由于扭杆噪音问题影响市场份额。
4)对于扭杆支撑球铰的设计未形成设计标准,噪音问题继续伴随以后的产品研发。
5)支撑球铰装配时无预压缩,导致扭杆轴上下可活动的间隙过大,运行时产生冲击噪音。
6)支撑球铰上承受摩擦的材料为尼龙件虽然耐磨,但是摩擦系数较大,一般大于0.4。扭杆轴上与之摩擦的部位是底漆,同样增大摩擦,且易磨损为细小颗粒,造成噪音。扭杆组件运动时由于摩擦力的存在,扭杆轴带动尼龙套进行运动,使得支撑球铰进行扭转。当转动一定的角度后,支撑球铰扭转的力矩大于摩擦力的力矩时,扭杆轴和尼龙套之间发生相对快速的运动,产生“咔”的声音。
7)原结构的密封较差,易进入灰尘和水,易导致磨损和噪音。
现有一些相关降低或消除噪音的方法,如申请号CN201610498591.9,名称为“汽车后盖铰链扭杆防异响结构”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后盖铰链扭杆防异响结构,包括铰链钣金件,所述铰链钣金件上设置有扭杆放置槽,所述扭杆放置槽内放置有扭杆,所述扭杆放置槽内设置有铜套,所述扭杆放置在扭杆放置槽时与铜套相接触。通过在铰链的钣金件与扭杆的接触位置处设置铜套,通过铜套对钣金件进行保护,减少与钣金件直接摩擦产生异响,延长铰链的使用寿命。
又如申请号CN201711049252.3,名称为“一种噪音小的轴承座”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噪音小的轴承座,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外壁两侧开有安装孔,且底座顶部内壁焊接有减震垫块,所述减震垫块顶部外壁焊接有下盖体,且下盖体的底部外壁两侧和底座的顶部内壁两侧均开有连接孔,所述下盖体底部外壁焊接有限位柱,且限位柱外壁套接有弹簧,所述底座顶部内壁开有限位槽,所述弹簧两端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于下盖体的底部外壁和限位槽的底部内壁,所述下盖体顶部外壁两侧均开有固定孔。本发明通过开缺口的方式减小轴承座和轴承接触面积,降低声音传递效果,通过减震垫块和弹簧的配合,减小轴承座的震动,有利于延长轴承座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减小震动也可以降低噪音的大小。
上述文件一公开的是汽车上防异响的结构,但此结构无法满足轨道车辆上对扭杆系统的刚度等方面的要求,且由于汽车结构与轨道车辆结构和性能的不同,因此此结构不适应与扭杆系统。同样,文件二也无法满足轨道车辆对扭杆系统各方面性能的要求,也不能作为本项目的解决方案。因此,需要重新设计和试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的扭杆系统在运行时产生噪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消除扭杆系统噪音的结构,消除扭杆系统的噪音,同时也能延长扭杆系统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489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