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前纵梁及骨架式车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05620.1 | 申请日: | 2018-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595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唐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凯腾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孙辉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纵梁 溃缩 本实用新型 骨架式车身 汽车 主体轴线方向 微型电动车 车体连接 轴线方向 变形的 纵向孔 车体 吸能 变形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纵梁及骨架式车身结构,涉及微型电动车的技术领域,该汽车前纵梁包括:前纵梁主体;所述前纵梁主体通过车体连接梁安装于车体前方;所述前纵梁主体上沿轴线方向两侧形成多个用于引导所述前纵梁溃缩变形的纵向孔,使得所述前纵梁主体沿所述前纵梁主体轴线方向溃缩变形,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前纵梁溃缩吸能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型电动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前纵梁及骨架式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骨架式车身结构的汽车前纵梁结构通常采用矩形截面或“日”字型型材弯曲而成,刚性较强,在汽车发生高速正面碰撞过程中,纵梁溃缩吸能的性能较差。特别是在微型电动车领域,由于车身前悬较短,布置空间有限,所设计的防撞梁吸能盒长度已不能满足汽车正面碰撞时溃缩吸能的要求,这就要求车身前纵梁提供更好的溃缩吸能性能,以利于提供良好的乘员保护。
同时,因前纵梁刚度较大,碰撞过程中前纵梁呈现向上翻转的引导变形,容易造成前纵梁与车身前围连接部分入侵前围板过多,乘员有受伤害风险较大。
鉴于此,有必要对汽车前纵梁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在满足纵梁刚度、模态的情况下,弱化前纵梁,使前纵梁能更好地与前防撞梁吸能盒相结合,增大汽车前悬的溃缩吸能空间,提供更好的乘员保护空间。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汽车前纵梁,以缓解了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前纵梁,包括:前纵梁主体;
所述前纵梁主体通过车体连接梁安装于车体前方;
所述前纵梁主体上沿轴线方向两侧形成多个用于引导所述前纵梁溃缩变形的纵向孔,使得所述前纵梁主体沿所述前纵梁主体轴线方向溃缩变形。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前纵梁主体采用矩形管,多个所述纵向孔位于所述矩形管轴线方向两侧的管壁上。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多个所述纵向孔间隔设置于所述管壁上。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纵向孔采用条状结构。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防撞梁安装板;
所述前纵梁主体的一个端部焊接于所述防撞梁安装板上,另一个端部焊接于所述车体连接梁上。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前纵梁主体底部通过斜撑支架支撑于所述车体连接梁上,且所述前纵梁主体、斜撑支架和车体连接梁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斜撑支架分别与所述前纵梁主体和所述车体连接梁焊接相连。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车体连接梁采用有弧度的矩形管,且所述矩形管两端均安装于所述车体的前围板上。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矩形管两端均焊接于所述车体的前围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前纵梁主要存在以下优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凯腾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凯腾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056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门槛梁总成结构
- 下一篇:一种后车架机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