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消声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05198.2 | 申请日: | 201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967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黄兴来;钟灵贵;曾志新;尹新武;王泽英;张涵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08 | 分类号: | F01N1/08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胡志桐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壳体 外壳体 消声器 隔板 过水缝隙 出气管 中间管 本实用新型 第一腔室 连通 汽车排气系统 第二腔室 进出气管 内腔分隔 内腔连通 进气管 外边缘 内腔 外周 压差 积水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排气系统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消声器,包括外壳体、内壳体、进气管、出气管、隔板及中间管,所述隔板固定在所述中间管的外周上并将所述外壳体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内壳体的前端夹设在所述隔板与外壳体之间,所述内壳体的后端夹设在所述中间管与外壳体之间,所述隔板的外边缘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内壳体的内腔的第一缺口,所述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形成有过水缝隙,所述过水缝隙的前端与所述内壳体的内腔连通,所述过水缝隙的后端与所述出气管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消声器,在压差的作用下,消声器内部的积水从过水缝隙流进出气管,然后从出气管中排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排气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消声器。
背景技术
汽车排气系统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排出废气的同时也会在车辆尾部产生声压级很高的阶次噪声和摩擦噪声。当这些噪声传递到乘员舱,可能会激励乘员舱的声腔模态导致乘员舱声腔共振,这样将严重影响NVH(Noise Vibration 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为了满足人们对整车在行驶及怠速时均具备较低的噪声的要求,通常在汽车上设置有消声器。汽车排出的废气中的水蒸气经过排气管流至消声器,遇冷后凝结成液体,这样将会使消声器内部产生积水。消声器若长时间处于积水的环境中容易锈蚀甚至穿孔,从而导致消声器的功能失效。
为了解决消声器内部积水的问题,现有技术通常在消声器的壳体上开设排水孔,并且排水孔的位置位于消声器积水处的最低位置,通过该排水孔可以将消声器内的积水排出。但是,在消声器的壳体上开设排水孔将会使汽车产生低速异响,进而导致消声器的消声性能降低,而且排水孔处将最先出现锈蚀,影响其外观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消声器的壳体上开设排水孔导致其消声性能降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消声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消声器,包括外壳体、内壳体、进气管、出气管、隔板及中间管,所述隔板固定在所述中间管的外周上并将所述外壳体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内壳体的前端夹设在所述隔板与外壳体之间,所述内壳体的后端夹设在所述中间管与外壳体之间,所述隔板的外边缘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内壳体的内腔的第一缺口,所述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形成有过水缝隙,所述过水缝隙的前端与所述内壳体的内腔连通,所述过水缝隙的后端与所述出气管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消声器,隔板将外壳体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隔板的外边缘上设置有连通第一腔室与内壳体的内腔的第一缺口,以使得第二腔室的积水通过隔板上的第一缺口流进第一腔室内。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形成有过水缝隙,过水缝隙的前端与内壳体的内腔连通,过水缝隙的后端与出气管连通。当发动机工作时,由于出气管中气体的流速大于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内部气体的流速,因此出气管中气体的压力小于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内部气体的压力。在压差的作用下,消声器内部的积水就会从过水缝隙流进出气管,然后从出气管中排出。
可选地,所述过水缝隙环绕所述内壳体一圈设置。
可选地,所述过水缝隙的前端位于所述外壳体的内腔的最低处。
可选地,所述进气管与所述中间管的前端连通,所述出气管与所述中间管的后端连通。
可选地,所述内壳体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之间的过渡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端部夹设在所述隔板与外壳体之间,所述第二管段的端部夹设在所述中间管与外壳体之间,所述第二管段的后端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连通于所述过水缝隙的后端与所述出气管之间。
可选地,所述过水缝隙的厚度为0.1mm~0.3mm,所述第二缺口的深度为 1mm~5mm。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段的前端面与所述隔板的前端面平齐,所述中间管的后端面与所述第二缺口的底部平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051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柴油发电机组低频噪声消声器
- 下一篇:柴油机排放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