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壳程结构段间冷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942756.1 | 申请日: | 2018-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760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邢芳;国德文;刘斌;张忠宽;韩永强;李晓丹;李明杰;王印力;赵万里;巴东平;张智;郑春阳;刘继玲;张晏崧;蔡林钊;柳胤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韩建伟;谢湘宁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容纳腔 管束 连通 第二腔体 第一腔体 本实用新型 段间冷却器 间隔区域 间隔组件 壳程出口 壳程进口 输出面 输入面 双壳程 壳体 长度方向设置 冷却效率 冷却器 内壁 延伸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壳程结构段间冷却器,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腔、壳程进口和壳程出口;管束,沿容纳腔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容纳腔内,管束沿管束的延伸方向的两侧具有输入面和输出面;间隔组件,设置在容纳腔内,管束与容纳腔的内壁之间的区域为间隔区域,间隔组件将间隔区域划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壳程进口与第一腔体连通,壳程出口与第二腔体连通,输入面与第一腔体连通,输出面与第二腔体连通。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冷却效率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壳程结构段间冷却器。
背景技术
管式冷却器是在壳体中设置有换热管束,在管束中通入水或其他冷却介质,在壳体内通入需要冷却的气体,通过气体与管束的热交换实现对气体的降温。在现有的冷却器中,气体与管束不能充分接触,影响换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壳程结构段间冷却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冷却效率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壳程结构段间冷却器,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腔、壳程进口和壳程出口;管束,沿容纳腔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容纳腔内,管束沿管束的延伸方向的两侧具有输入面和输出面;间隔组件,设置在容纳腔内,管束与容纳腔的内壁之间的区域为间隔区域,间隔组件将间隔区域划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壳程进口与第一腔体连通,壳程出口与第二腔体连通,输入面与第一腔体连通,输出面与第二腔体连通。
进一步地,管束的底部与容纳腔的底壁连接,管束的顶部与容纳腔的顶壁间隔设置,间隔组件包括:第一隔板,第一隔板位于壳程进口和壳程出口之间,第一隔板的两个边沿分别与容纳腔的内壁和管束的外表面连接,第一隔板将间隔区域间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进一步地,间隔组件还包括:第二隔板,位于第一腔体,第二隔板沿容纳腔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隔板的一个边沿与容纳腔的内壁连接,第二隔板的另一个边沿与管束的顶部连接,第二隔板位于输出面的上方;第三隔板,位于第二腔体,第三隔板沿容纳腔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三隔板的一个边沿与容纳腔的内壁连接,第三隔板的另一个边沿与管束的顶部连接,第三隔板位于输入面的上方。
进一步地,间隔组件还包括:密封件,沿管束的延伸方向设置在管束的顶部,密封件与管束密封连接,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均通过密封件与管束连接。
进一步地,双壳程结构段间冷却器还包括:过滤网,设置在管束的输入面和/或输出面。
进一步地,管束包括:换热管,换热管为圆形管,换热管沿容纳腔的长度方向延伸,换热管为多个,多个换热管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管束还包括:上导流板,位于多个换热管的上方,上导流板沿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延伸;下导流板,位于多个换热管的下方,下导流板沿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延伸,输入面和输出面均位于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之间。
进一步地,管束还包括导向件,导向件与上导流板连接,导向件沿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延伸,间隔组件包括密封件,密封件具有导向槽,导向件与导向槽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管束还包括定距管,定距管位于输入面和/或输出面,定距管的两端分别与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连接;上导流板为两个,两个上导流板相互连接,下导流板为两个,两个下导流板相互连接。
进一步地,壳体为两端具有开口的筒状结构,双壳程结构段间冷却器还包括:盖体,盖体与壳体连接以封堵开口。
进一步地,盖体的周缘与开口的周缘可拆卸连接,双壳程结构段间冷却器还包括:密封圈,设置在盖体的周缘与开口的周缘之间。
进一步地,管束包括:换热管;管板,换热管的端部穿设在管板上,管板与盖体连接。
进一步地,盖体为两个,两个盖体分别封堵壳体的两个开口,在其中一个盖体上具有管程进口和管程出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427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箱体结构换热器
- 下一篇:一种壳管式强制湍流多通道原生污水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