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向管柱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40909.1 | 申请日: | 2018-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768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罗成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18 | 分类号: | B62D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辛自强;陈庆超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角度调节电机 角度调节丝杆 柱筒 固定支架 螺母机构 转向管柱 推力轴承 压紧机构 第一轴 转向轴 穿设 角度调节螺母 连杆机构驱动 基座安装 铰接轴线 连杆机构 铰接 施力 压紧 转动 | ||
本公开涉及一种转向管柱和车辆。所述转向管柱包括转向轴、固定支架、第一柱筒、角度调节电机、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角度调节电机基座、连杆机构、第一轴向压紧机构,第一柱筒绕第一铰接轴线铰接在固定支架上,转向轴穿设于第一柱筒,角度调节电机基座安装在第一柱筒上,角度调节电机固定在角度调节电机基座上,角度调节电机能够通过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和连杆机构驱动第一柱筒相对于固定支架转动,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包括角度调节丝杆和角度调节螺母,角度调节丝杆穿设于角度调节电机基座,角度调节丝杆上布置有第一推力轴承,第一轴向压紧机构向角度调节丝杆施力,以使角度调节丝杆与角度调节电机基座在轴向上通过第一推力轴承压紧。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汽车转向系统,具体地,涉及一种转向管柱和具有该转向管柱的车辆。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205706835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动四向调节转向管柱机构。这种形式的电动四向调节转向管柱机构从结构上来说是比较简易的,调节位移精度较差,可靠性较差,调节过程产生的噪音较大。调节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紧凑性较差,易被作为受力杠杆而损坏。从整体结构到产品可执行性均较差,转向管柱机构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实现角度调节的转向管柱,该转向管柱的调节精度较高,且调节过程中的运动稳定性较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转向管柱,包括转向轴、固定支架、第一柱筒、角度调节电机、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角度调节电机基座、连杆机构、第一轴向压紧机构,所述第一柱筒绕第一铰接轴线铰接在所述固定支架上,所述转向轴穿设于所述第一柱筒,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基座安装在所述第一柱筒上,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固定在角度调节电机基座上,所述角度调节电机能够通过所述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和所述连杆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柱筒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转动,所述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包括角度调节丝杆和角度调节螺母,所述角度调节丝杆穿设于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基座,所述角度调节丝杆上布置有第一推力轴承,所述第一轴向压紧机构向所述角度调节丝杆施力,以使所述角度调节丝杆与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基座在轴向上通过所述第一推力轴承压紧。
可选地,所述角度调节丝杆的一端与所述角度调节电机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角度调节螺母螺纹配合。
可选地,所述角度调节丝杆上形成有第一限位台阶,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基座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二限位台阶,所述第一推力轴承的两侧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台阶和所述第二限位台阶。
可选地,所述第一轴向压紧机构包括布置在所述角度调节丝杆上的第二推力轴承和第一锁紧螺母,所述第二推力轴承位于所述第一推力轴承和所述第一锁紧螺母之间,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基座的内壁上还形成有第三限位台阶,所述第二推力轴承的两侧分别抵接于第三限位台阶和第一锁紧螺母,所述第一推力轴承和所述第二推力轴承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台阶和所述第一锁紧螺母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轴向压紧机构还包括布置在所述角度调节丝杆上的第一开槽螺母和第一开口销,所述第一锁紧螺母的背离所述第二推力轴承的一侧通过所述第一开槽螺母固定,所述第一开槽螺母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销固定。
可选地,所述角度调节丝杆上还布置有第一承载轴承和第二承载轴承,所述角度调节丝杆通过所述第一承载轴承和所述第二承载轴承支承在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基座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承载轴承位于所述第一推力轴承和所述第二推力轴承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承载轴承的一侧通过第一限位挡圈固定。
可选地,所述角度调节螺母通过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固定支架相连,所述连杆机构中的一个连杆绕第二铰接轴线铰接在所述第一柱筒上,所述第一铰接轴线与所述第二铰接轴线平行,所述角度调节丝杆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铰接轴线垂直,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基座绕第三铰接轴线铰接在所述第一柱筒上,所述第三铰接轴线与所述第一铰接轴线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409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