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后减震器上部隔震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76851.9 | 申请日: | 2018-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972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陶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F16F9/54;F16F9/56;F16F9/3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51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件 后减震器 隔震 环圈 轮罩 贴合 防尘罩 减震器 安装孔 压板 震动 本实用新型 活塞杆上套 平面结构 相对设置 活塞杆 嵌入 汽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减震器上部隔震结构,旨在解决减震器在消除了主要的震动之后,在上部没有做隔震处理,汽车整体依然会有一定的震感的设计不足的问题。该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后减震器上部隔震结构,包括压板、活塞杆、缓冲件、防尘罩和轮罩,缓冲件一端设有向外突出的环圈,另一端为平面结构,轮罩上设有安装孔,活塞杆上套接两个环圈相对设置的缓冲件,两缓冲件上的环圈互相接触,环圈嵌入到轮罩的安装孔内,上面的缓冲件顶部与压板贴合,下面的缓冲件底部与防尘罩贴合,两个缓冲件都与轮罩贴合。该实用新型适用于减震器中,用于消除后减震器的剩余震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减震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后减震器上部隔震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绝大部分汽车上配有汽车减震器。汽车减震器在消除了主要的震动之后,在上部没有做隔震处理,汽车整体依然会有一定的震感。
中国专利公告号CN 204041834 U,公告日2014年12月24日,实用新型的名称为汽车减震器,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新型汽车减震器。它解决了汽车在颠簸和平缓的路面都能做到较好的减震的问题。不足之处在于,后减震器的上部隔震结构设计不合理,没有做隔震设计处理,依然会有一定的震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减震器在消除了主要的震动之后,在上部没有做隔震处理,汽车整体依然会有一定的震感的不足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后减振器上部隔震结构,它能消除减震器下部未消除的剩余震动。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后减震器上部隔震结构,包括压板、活塞杆、缓冲件、防尘罩和轮罩,缓冲件一端设有向外突出的环圈,另一端为平面结构,轮罩上设有安装孔,活塞杆上套接两个环圈相对设置的缓冲件,两缓冲件上的环圈互相接触,环圈嵌入到轮罩的安装孔内,上面的缓冲件顶部与限位座贴合,下面的缓冲件底部与防尘罩贴合,两个缓冲件都与轮罩贴合。
上部减震装置和活塞杆固定,使得减震器的下部做活塞往复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上部减震装置起到消除零部件之间传动的包括横向力和径向力和吸收剩余震动。环圈可以避免安装孔与活塞杆直接接触,避免碰撞带来的损伤,保护接触部件,延长寿命,缓冲件可以通过自身回弹系数大的特性减少活塞杆带来的轴向和横向作用力,减少因此带来的震动。两个缓冲件的底面贴合上下的平面,以它自身的摩擦力连接上下组件使得整个上部具备更好的一体性,避免由于震动导致部件之间碰撞而带来的损伤。
作为优选,活塞杆上套装有吸能柱,防尘罩盖合在吸能柱上端;活塞杆靠近上端位置连接限位座,限位座包括定位螺母和压板,压板通过定位螺母定位。螺母为上小下大的碟型结构。螺母固定压板,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固。吸能柱可以有效减少汽车运行过程中带来的震动,防尘罩可以保护活塞杆和吸能柱,维持较长其较长的寿命,压板贴合在缓冲件上面,通过限位器限位,固定了缓冲件、活塞杆、压板以及轮罩,避免了因为连接不牢固带来的如寿命缩短或者带来额外震动的不良效果。
作为优选,活塞杆上防尘罩以上的部分涂防锈油。作为整个减震结构的最主要部分之一,在活塞杆涂防锈油可以延长减震结构整体的寿命。
作为优选,活塞杆上套装套管,缓冲件套在套管上。轮罩、缓冲件、套管和活塞杆依次接触,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的避免轮罩和活塞杆直接接触而带来的损伤。
作为优选,套管底部与防尘罩顶部接触,套管顶部与压板留有缓冲间隙。套管顶部与压板留有缓冲间隙提供了足够的缓冲空间和,而且可以减小对零部件的生产精度要求。
作为优选,轮罩上设有呈碗状结构的安装座,安装孔设置在安装座底部,上面的缓冲件安装在安装座内。上面的缓冲件和压板在碗状的结构中,碗装的结构可以更好的保护缓冲件及其上面的限位座,避免灰尘等造成的污染,防止缓冲件材料老化,影响性能。
作为优选,缓冲件外壁设有呈内凹弧形的缓冲环面。缓冲件采用两端向中间凹陷的结构,可以在较少材料的情况得到更好的减震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768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后减震器下部隔震结构
- 下一篇:一种上下对称式梯形悬置液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