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磁悬浮车轮传感器的安装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768267.9 | 申请日: | 2018-05-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388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4 |
| 发明(设计)人: | 王秋良;丁华伟;杨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铁路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D11/00 | 分类号: | G01D11/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李蕊 |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爪头 内卡爪 光杆 钢管 安装结构 螺纹旋转 支撑结构 螺纹 螺杆 本实用新型 磁悬浮车轮 传感器 传感器安装结构 螺母 传感器组件 紧固连接 相对设置 平移 工形梁 拆卸 紧固 轨道 配合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磁悬浮车轮传感器的安装结构,属于传感器安装结构技术领域。其包括螺纹旋转支撑结构和设置在螺纹旋转支撑结构上的传感器组件;螺纹旋转支撑结构包括光杆内卡爪、与光杆内卡爪相对设置的螺纹内卡爪以及连接光杆内卡爪和螺纹内卡爪的钢管;光杆内卡爪包括第一爪头以及与第一爪头连接的光杆,光杆设置在钢管内;螺纹内卡爪包括第二爪头以及与第二爪头连接的螺杆,螺杆设置在钢管内,并且螺杆通过螺母与钢管紧固连接;第一爪头和第二爪头均具有与轨道工形梁安装结构相配合的凹槽,凹槽分别设置在第一爪头和第二爪头远离钢管的外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紧固可靠,可安全平移、安装和拆卸便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安装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磁悬浮车轮传感器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当磁悬浮列车从某一点到下一点或者通过某个区段时,需要检查整个列车是否安全通过,是否存在掉车厢现象,检测这些现象主要通过检测列车轮对的方法进行,如通过某一点是多少列车轮对,下一点是否是相同数量的列车轮对通过,通过装置从而检测列车是否安全通过或者掉车厢现象。
但在磁悬浮交通中,不同于国内主要干线铁路,它的室外传感器的安装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钢轨存在,也没有了车轮,对于计轴传感器的安装就陷入了困境,特别是与工型梁接触的基座全部由混凝土完全填充这种现场苛刻的安装条件时,也不能采取夹紧工型梁的方式来安装。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利用螺纹旋转支撑的特殊安装结构来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磁悬浮车轮传感器的安装结构,以解决由于现在工型梁基座为混凝土,车轮传感器安装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磁悬浮车轮传感器的安装结构,包括螺纹旋转支撑结构和设置在螺纹旋转支撑结构上的传感器组件;螺纹旋转支撑结构包括光杆内卡爪、与光杆内卡爪相对设置的螺纹内卡爪以及连接光杆内卡爪和螺纹内卡爪的钢管;光杆内卡爪包括第一爪头以及与第一爪头连接的光杆,光杆设置在钢管内;螺纹内卡爪包括第二爪头以及与第二爪头连接的螺杆,螺杆设置在钢管内,并且螺杆通过螺母与钢管紧固连接;第一爪头和第二爪头均具有与轨道工形梁安装结构相配合的凹槽,凹槽分别设置在第一爪头和第二爪头远离钢管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采用螺纹旋转支撑结构的上方设置传感器组件,实现对车轮传感器的安装。在螺纹旋转支撑结构中,光杆内卡爪和螺纹内卡爪相对设置,并通过钢管进行连接,钢管套设在光杆和螺杆外,并通过螺母与螺杆固定,第一爪头和第二爪头卡设在轨道工形梁安装结构上,在轨道工型梁之间搭建起支撑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安装底板、设置在传感器安装底板上的传感器支架以及设置在传感器支架的车轮传感器,传感器安装底板的两端分别搭设在第一爪头与第二爪头的顶部。通过在第一爪头与第二爪头的顶部搭设传感器安装底板,并通过在传感器安装底板上安装传感器支架来实现对车轮传感器的安装,可确保整个安装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支架为L型支架。L型支架安装时更方便且稳定牢固。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紧固可靠。
2.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爪头和第二爪头进行卡紧固定,可安全平移、操作方便。
3.本实用新型采用光杆内卡爪、螺纹内卡爪、钢管和螺母配合使用,便于安装和拆卸。
4.本实用新型采用L型的传感器支架,安装更方便,稳定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组件的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铁路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铁路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682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