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速行星减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16197.2 | 申请日: | 2018-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351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韩敏;王益浩;王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晶能新能源智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19/04 | 分类号: | F16H19/04;F16H57/029;F16H57/02 |
代理公司: | 六安市新图匠心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39 | 代理人: | 朱小杰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座 置物槽 减速器 连接通道 齿条 本实用新型 新能源汽车 行星减速器 高速行星 竖截面 齿轮 连通 底板 底座中心处 齿条啮合 对称设置 分离现象 滑动连接 紧固螺栓 两侧结构 汽车底盘 使用寿命 竖直设置 转动连接 锈蚀 壁顶部 开口处 装卸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速行星减速器,包括底座、位于底座下方的底板以及位于底座上的顶板,底座的竖截面为U型结构,所述底座的两侧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底座的一侧壁顶部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一置物槽,第一置物槽的竖截面为L型结构,第一置物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一齿条,第一齿条靠近底座中心处的一侧设有与第一置物槽连通的连接通道,连接通道内转动连接有与第一齿条啮合的齿轮,齿轮远离第一齿条的一侧设有与连接通道连通的第二置物槽,第二置物槽的开口处位于底座的底部。本实用新型避免紧固螺栓锈蚀导致减速器和汽车底盘不能分离现象的发生,便于行星减速器的装卸,延长了行星减速器的使用寿命,满足了人们使用需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速行星减速器。
背景技术
行星齿轮减速机又称为行星减速器,伺服减速机。在减速机家族中,行星减速器以其体积小,传动效率高,减速范围广,精度高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伺服电机、步进电机、直流电机等传动系统中。其作用就是在保证精密传动的前提下,主要被用来降低转速增大扭矩和降低负载/电机的转动惯量比。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行星减速器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行星减速器通常使用紧固螺栓安装在汽车底盘上,长时间适用后,紧固螺栓锈蚀,导致行星减速器和汽车底盘不能分离,影响汽车的维修,而且,传统的行星减速器在使用时,车辆上下颠簸,行星减速器上连接顶板和底座的紧固件容易脱落,使顶板和底座分离,导致灰尘进入行星减速器内部,影响行星减速器的正常工作,降低了装置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速行星减速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速行星减速器,包括底座、位于底座下方的底板以及位于底座上的顶板,底座的竖截面为U型结构,所述底座的两侧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底座的一侧壁顶部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一置物槽,第一置物槽的竖截面为L型结构,第一置物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一齿条,第一齿条靠近底座中心处的一侧设有与第一置物槽连通的连接通道,连接通道内转动连接有与第一齿条啮合的齿轮,齿轮远离第一齿条的一侧设有与连接通道连通的第二置物槽,第二置物槽的开口处位于底座的底部,第二置物槽滑动连接有与齿轮啮合的第二齿条,第二齿条的底部固定于底板的顶部,底板的顶部设有固定孔,固定孔内设有紧固螺栓,紧固螺栓的正上方设有位于底座底部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齿条的顶部固定有活动板,活动板水平设置,底座顶部的两个活动板之间固定有同一个连接板,活动板的顶部设有与顶板固定的第一定位销。
优选的,所述第一齿条远离齿轮的侧壁顶部设有两个由上至下分布的定位孔,底座的侧壁上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二定位销,第二定位销的一端穿过底座的外壁和一个定位孔并固定于第一置物槽的内壁上。
优选的,第一齿条的底部固定有限位板,限位板滑动连接于第一置物槽的内壁底部。
优选的,所述凹槽底部开口处的内壁上固定有密封垫。
优选的,所述底板的顶部设有减重凹槽,底座的外壁上设有吊装孔。
优选的,所述底板通过紧固螺栓连接有位于其下方的汽车底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装置静止时,凹槽内处于相对密闭的空间,降低了灰尘和空气中水分对紧固螺栓的腐蚀,延长了紧固螺栓使用寿命,避免紧固螺栓锈蚀导致减速器和汽车底盘不能分离现象的发生,便于行星减速器的装卸;
2、通过活动板对顶板固定,对顶板起到限位作用,避免汽车使用过程中顶板和底座分离导致灰尘进入减速器内部,影响减速器正常使用现象的发生,延长了行星减速器的使用寿命,满足了人们使用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晶能新能源智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晶能新能源智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161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转机构
- 下一篇:一种高分子复合材料机器人导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