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下车身骨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73068.X | 申请日: | 2018-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469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黎林;徐焕新;鲁连军;于永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徐伟 |
地址: | 20170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柱 车身底板 骨架结构 下车身 连接件 横框 纵框 本实用新型 第二连接件 第一连接件 新能源车辆 铝型材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下车身骨架结构,适用于新能源车辆,所述下车身骨架结构包括:车身底板框架、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以及第四立柱。所述车身底板框架采用铝型材,其中所述车身底板框架还包括:第一横框、第一连接件、第一纵框、第二连接件、第二横框、第三连接件、第二纵框、以及第四连接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骨架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车辆的下车身骨架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相比传统燃油车更环保更节能,而且在全新的电气架构基础上更利于车辆的智能化与互联化。然而现阶段纯电动车技术本身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电池成本过高、整备质量偏重与续航里程偏低等难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整车轻量化是当前一个较为有效的手段,目前行业内比较典型的新能源轻量化车身方案有宝马I3的碳纤维车身、特斯拉Model S的铝合金车身。但以上新能源车身结构可拓展性不佳、不易模块化,不同的车型需要对车身骨架结构重新设计,整车成本偏高,不利于纯电动汽车的市场普及。
针对目前纯电动汽车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模块化的新能源铝合金车身骨架结构,可针对不同车型进行灵活的尺寸调整,不需要针对车型重新设计骨架结构,降低了研发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减少了制造成本,并解决了目前纯电动汽车成本偏高以及整车重量偏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车辆的下车身骨架结构,能够针对不同车型改变部分部件的尺寸,而不需要改变骨架结构及其余部件的尺寸及连接关系等等,很好地解决了目前新能源车辆的成本高、整车重量过大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下车身骨架结构,适用于新能源车辆,所述下车身骨架结构包括:车身底板框架,采用铝型材;其中所述车身底板框架包括:第一横框,所述第一横框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框的一端连接,且该第一连接件与该第一横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一纵框,所述第一纵框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一纵框与该第一连接件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纵框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二连接件与该第一纵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二横框,所述第二横框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二横框与该第二连接件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框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三连接件与该第二横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二纵框,所述第一纵框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二纵框与该第三连接件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以及第四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纵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框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四连接件与该第二纵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该第四连接件与该第一横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一纵框的一端连接,且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框架所在平面;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一纵框的另一端连接,且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框架所在平面;第三立柱,所述第三立柱与所述第二纵框的一端连接,且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框架所在平面;以及第四立柱,所述第四立柱与所述第二纵框的另一端连接,且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框架所在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下车身骨架结构还包括:左侧前上纵梁后段,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框上;右侧前上纵梁后段,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框上;左侧后上纵梁后段,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横框上;右侧后上纵梁后段,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横框上;前围板横梁,跨接该左侧前上纵梁后段与该右侧前上纵梁后段,所述前围板横梁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以及车身后横梁,跨接该左侧后上纵梁后段与该右侧后上纵梁后段,所述车身后横梁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730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