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63362.2 | 申请日: | 2018-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985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李立友;付海龙;张启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107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部结构 下车身 副纵梁 固连 支撑杆 汽车 传力通道 水箱框架 副车架 本实用新型 安全性能 汽车车身 主纵梁 车身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传力通道少的问题。本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包括水箱框架、副车架、一对副纵梁和若干个支撑杆,水箱框架的底部固连在一对副纵梁的前端,副车架固连在一对副纵梁的后端,若干个支撑杆的底部分别与对应的副纵梁相固连,支撑杆的顶部用于与车身的主纵梁相固连。本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具有传力通道多和安全性能好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汽车的安全性能越来越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要点。
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汽车车身的强度、汽车车身是否会吸收掉足够的碰撞产生的能量是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汽车包括下车身,下车身前部结构包括水箱框架、副纵梁和副车架,现有的水箱框架、副纵梁和副车架的连接方式,是水箱框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连在副纵梁的前端,副车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连在副纵梁的后端。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前端的碰撞力一部分沿着水箱框架向上传递给纵梁,另一部分沿着副纵梁传递到副车架上,传力通道较少,同样的碰撞力时,产生的破坏性较大,降低汽车的安全性。而且汽车发生碰撞时,水箱框架、副纵梁和副车架均存在损坏的可能,但同时水箱框架、副纵梁和副车架也存在不是全部损坏的可能,而现有的通过焊接固连的方式进行固连,导致更换损坏的零部件时,就存在更换困难的问题,不利于维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包括水箱框架、副车架和一对副纵梁,所述水箱框架的底部固连在一对副纵梁的前端,所述副车架固连在一对副纵梁的后端,其特征在于,下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若干个支撑杆,若干个所述支撑杆的底部分别与对应的副纵梁相固连,所述支撑杆的顶部用于与车身的主纵梁相固连。
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水箱框架、副车架和副纵梁均会受到碰撞产生的冲击力,支撑杆的设置,提高车身的整体强度,而且支撑杆使主纵梁和副纵梁之间多了一条传力通道,副纵梁受到的撞击力可以通过支撑杆传递到主纵梁中,支撑杆起到分担撞击力的作用,使各个部件受到的撞击力经过分摊后相应的减少,极大地减小了各个零部件被破坏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副纵梁上具有凸起设置的凸耳,所述支撑杆的底部通过螺栓与凸耳相固连,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弯折形成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中具有供螺栓穿设的固定孔。凸耳作为安装载体,使支撑杆安装方便,支撑部弯折设置使支撑部与主纵梁更加匹配,螺栓通过Z向穿过固定孔使支撑杆和主纵梁相固连,固连方便,安装方便;而且通过螺栓的方式相固连,相对于焊接固连,当零部件碰撞损坏后,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替换,减少维修成本和维修工时。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支撑杆与副纵梁相垂直。该种结构,使副纵梁和主纵梁受到的碰撞力能够相互之间更好的传递,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副纵梁包括前半部和后半部,所述前半部和后半部通过螺栓相固连,所述水箱框架的底部通过螺栓固连在前半部的前端,所述副车架通过螺栓固连在后半部的后端。副纵梁分为两段较短的前半部和后半部,使副纵梁加工方便,损坏时,可能只需要更换前半部或者后半部即可,降低成本;通过螺栓的方式相固连,相对于焊接固连,当零部件碰撞损坏后,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替换,减少维修成本和维修工时。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前半部的后端具有嵌入块,所述后半部的前端具有嵌入槽,所述嵌入块嵌入到嵌入槽中使前半部和后半部相连,通过螺栓穿过嵌入块并贯穿嵌入槽的底部使前半部和后半部相固连。该种结构,提高前半部和后半部固连的牢固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633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防撞构件
- 下一篇:组合式防撞梁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