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适用于汽车座椅的机器人下线抓具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22636.3 | 申请日: | 2018-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628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陈波;张敬义;潘顺先;李广;向辉;张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J15/00 | 分类号: | B25J1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余锦曦 |
地址: | 401122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臂 汽车座椅 锁死机构 抵接板 卡入 抓具 机器人 本实用新型 夹板 抵紧机构 调节组件 锁紧组件 座椅 抓取 管理难度 前后调节 控制套 铰接 前部 下端 生产成本 转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汽车座椅的机器人下线抓具,包括卡入机构、抵紧机构和锁死机构,所述抵紧机构包括第一支撑臂、抵接板和调节组件,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下端铰接在卡入机构上,所述调节组件固定在卡入机构上,其用于调节第二支撑臂的转动角度,所述抵接板位于第一支撑臂的前部,并可前后调节地安装在第一支撑臂上,所述锁死机构设置在第一支撑臂上,该锁死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锁紧组件,该锁紧组件均包括夹板以及用于控制夹板靠近或者远离抵接板的控制套件。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汽车座椅的机器人下线抓具,结构新颖,易于实现,抓取座椅的可靠性高、稳定性好,并且,能够适应于不同型号的座椅,通用性好,减少了准备时间和管理难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汽车座椅的机器人下线抓具。
背景技术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它能自动执行工作,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因此,在汽车座椅生产线上,越来越多的工位采用工业机器人代替工人,具有效率高、可靠性好、稳定性佳、综合成本较低等优势。
在座椅下线工位,现在有的汽车座椅生产商已经开始采用机器人的方式抓取座椅下线,但是,现有的一套适用于汽车座椅的机器人下线抓具只能适用于一款座椅,通用性极差,导致工厂需要准备多套适用于汽车座椅的机器人下线抓具,不仅大幅提高了成本,而且增加了设备管理的难度。并且,现有的适用于汽车座椅的机器人下线抓具一般只有“卡”和“抓”两个动作,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可靠性不够好,偶尔会发生无法完成“抓”的动作,发生座椅掉落的情况。解决以上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用性好、可靠性高的适用于汽车座椅的机器人下线抓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汽车座椅的机器人下线抓具,包括卡入机构、抵紧机构和锁死机构,其要点在于:所述抵紧机构包括第一支撑臂、抵接板和调节组件,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下端铰接在卡入机构上,所述调节组件固定在卡入机构上,其用于调节第二支撑臂的转动角度,所述抵接板位于第一支撑臂的前部,并可前后调节地安装在第一支撑臂上,所述锁死机构设置在第一支撑臂上,该锁死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锁紧组件,该锁紧组件均包括夹板以及用于控制夹板靠近或者远离抵接板的控制套件。
采用以上结构,首先通过卡入机构卡住座椅,然后动过抵紧机构抵紧座椅,最后通过锁死机构锁定座椅,分别完成了“卡”、“抵”和“抓”三个动作,其中,通过增设的抵紧机构,能够可靠地定位座椅,便于锁死机构完成锁定,大幅提高了抓取座椅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且,抵接板的前后位置可调,以适应于不同型号的座椅,大幅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通用性,提高了换装效率,减少了准备时间和管理难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臂包括水平设置的横杆和竖向设置的立杆,所述立杆的上端与横杆的中部固定连接,下端与卡入机构铰接。采用以上结构,“T”字形的第一支撑臂结构简单,支撑强度高。
作为优选:所述立杆包括滑动配合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以及用于解锁或锁定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第一锁定部件,所述第一部的下端与卡入机构铰接,所述第二部的上端与横杆的中部固定连接。采用以上结构,使第一支撑臂的长度可调,以适应于更多型号的汽车座椅。
作为优选:所述抵接板包括竖向设置的板本体以及至少一个可前后调节地安装在第一支撑臂上的水平安装架,各个推杆的前端均与板本体铰接,并均配置有弹性元件。采用以上结构,使板本体的倾角可调,从而使板本体与座椅的接触更服帖,使其能够更好地抵紧座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226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