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车门内饰板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22484.7 | 申请日: | 2018-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779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发明(设计)人: | 邵雪明;谌林;魏平;杨正刚;于光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铃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2 | 分类号: | B60R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何世磊 |
地址: | 330200 江西省南昌市***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车门 连接板 连接柱 内饰板 上本体 装配柱 开关面板 承载板 承载槽 定位板 下本体 引导板 中饰板 装配板 本实用新型 连接固定 限位挡板 插合板 定位孔 隔离板 固定的 固定柱 装配孔 内饰 位孔 承载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车门内饰板,包括上本体、中饰板、下本体和开关面板,上本体上设有装配孔和装配柱,装配柱包括固定柱和限位挡板,中饰板朝向汽车车门的一侧设有装配板,装配板包括承载板、引导板和连接板,连接板上设有连接柱,开关面板上设有承载槽,承载槽上设有限位孔和隔离板,下本体的末端设有定位板,定位板上设有插合板和定位孔,本实用新型通过装配柱的设计,提高了上本体与汽车车门之间结构的稳定性,防止了汽车车门内饰板的脱落,通过承载板的设计,对引导板、连接板和连接柱起到了承载固定的作用,以保障了连接板和连接柱与汽车车门之间的连接固定,提高汽车车门内饰板与汽车车门之间结构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车门内饰板。
背景技术
由于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汽车的日益普及和大众化,人们对汽车乘坐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汽车上的内饰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因此汽车车门内饰板作为车门饰板总成中重要组成部分,已标配装在车辆上,由于汽车车门内饰板结构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驾驶员和乘驾员的安全性能,因此汽车生产商对汽车车门内饰板的质量越来越重视。
现有的汽车车门内饰板使用过程中,与汽车车门之间结构不稳定,当汽车行驶过程中振动较大时容易导致汽车车门内饰板的脱落,降低了用户体验且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车门内饰板与汽车车门之间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一种汽车车门内饰板,包括上本体、与所述上本体连接的中饰板、与所述中饰板连接的下本体和设于所述中饰板上的开关面板,所述上本体上设有装配孔和装配柱,所述装配孔用于汽车内门把手的安装,所述装配柱包括固定柱和设于所述固定柱外壁上的限位挡板,所述限位挡板用于所述上本体与汽车车门之间的转动限位,所述中饰板朝向所述汽车车门的一侧设有装配板,所述装配板包括承载板、设于所述承载板上的引导板和分别设于所述引导板、所述承载板上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所述汽车车门装配连接,所述开关面板上设有承载槽,所述承载槽用于承载汽车车窗控制器,所述承载槽的顶端和中部分别设有限位孔和隔离板,所述限位孔用于所述承载槽内所述汽车车窗控制器的限位,所述下本体的末端设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朝向所述上本体延伸,所述定位板上设有插合板和定位孔,所述插合板垂直朝向所述汽车车门延伸。
上述汽车车门内饰板,通过所述装配柱的设计,有效的提高了所述上本体与所述汽车车门之间结构的稳定性,防止了所述汽车车门内饰板的脱落,通过所述承载板的设计,有效的对所述引导板、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连接柱起到了承载固定的作用,以保障了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连接柱与所述汽车车门之间的连接固定,以进一步提高所述汽车车门内饰板与所述汽车车门之间结构的稳定性,通过所述引导板的设计,有效的对所述中饰板的拐角处起到了固定的效果,以提高了所述汽车车门内饰板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通过所述承载槽的设计,有效的对所述汽车车窗控制器起到了承载固定的作用,通过所述插合板和所述定位孔的设计,有效的方便了所述汽车车门内饰板与所述汽车车门之间的装配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槽的末端设有减振板,所述减振板内设有多个减震弹簧,所述减振板用于所述承载槽内所述汽车车窗控制器的减振。
进一步地,所述上本体还设有一限位凸块,所述限位凸块与所述装配柱设于所述上本体的同一侧,所述限位凸块背向所述上本体凸起,所述限位凸块用于所述上本体与所述汽车车门之间的限位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挡板采用直角梯形结构,且从与所述上本体的接触面背向所述上本体宽度依序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开关面板的侧壁设有多个避让孔,所述避让孔用于所述汽车车窗控制器的排线。
进一步地,所述上本体、所述中饰板和所述下本体朝向所述汽车车门的一侧均设有多个降噪槽,所述降噪槽用于降低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噪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铃控股有限公司,未经江铃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224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