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铰接式自卸车同轴分动驱动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86060.X | 申请日: | 2018-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909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张杰山;王道明;秦红义;张亮;姚锡江;王勇;乔奎普;王浩;王周;马玉敏;王点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徐工矿山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7/346 | 分类号: | B60K17/346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刘艳艳;董建林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出法兰 齿轮 铰接式自卸车 后输出轴 前输出轴 驱动机构 输出端面 输出模块 差速器 差速锁 花键 同轴 啮合 旋转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 花键滑套 啮合关系 输入法兰 同一轴线 输出 十字轴 托架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铰接式自卸车同轴分动驱动机构,包括输入及差速器模块、后输出轴、前输出模块、差速锁模块,输入及差速器模块包括输入法兰、托架、十字轴齿、前输出端面齿、后输出端面齿;后输出轴包括后输出法兰和轴;前输出模块包括前输出轴和齿轮Z1,前输出轴装备有前输出法兰和齿轮Z2,齿轮Z1与齿轮Z2相啮合;差速锁模块包括后输出花键、操纵缸、前输出花键、花键滑套;输出法兰与输出法兰在同一轴线上,且旋转方向相同;齿轮Z1和齿轮Z2的啮合关系,保证了前输出法兰与后输出法兰的旋转方向相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铰接式自卸车同轴分动驱动机构,属于铰接式自卸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铰接式自卸汽车是指驾驶室和车体之间具有铰接点及摆动环的运输机械。铰接车的设计思想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北欧,当时恶劣天气及空间受限的工作条件迫切需要一种介于传统刚性后卸式运输汽车和铲运机之间的铲土运输设备,这种设备就是现在的铰接式自卸车。其用途由最初的修路逐渐发展应用到采矿业、水电工程、铁路工程和机场等不同行业的工程项目中,运输物料的种类主要有泥土、岩石、木屑和垃圾等散装物料运输。
普通刚性自卸车,一般前输出轴为非驱动的转向轴,后输出轴为驱动轴。由于运行的道路条件非常恶劣,为了提高车辆的动力性能,与刚性车不同,铰接式自卸车所有的车轴都需要驱动。因此,需要将发动机和变速箱传递过来的动力进行分配,一部分往前驱动前输出轴,一部分往后驱动后输出轴。需要有合适的分动驱动机构与之匹配。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CN 103982632 B公开了一种用于工程车辆的分动箱以及铰接式自卸车,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加工装配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该用于工程车辆的分动箱包括箱体、动力输入轴、前桥输出轴、后桥输出轴以及差速传动机构,差速传动机构设置在动力输入轴、前桥输出轴以及后桥输出轴三者之间,且动力输入轴通过差速传动机构带动前桥输出轴以及后桥输出轴相对于箱体既能以不同的转速转动又能以相同的转速转动;前桥输出轴的转动轴线与后桥输出轴的转动轴线重合。
上述实用新型专利公布的技术可以用于铰接式自卸车全轮驱动动力分配,但是存在以下改进空间:分动箱的前输出和后输出在同轴,后输出较低,不利于增加离地间隙;零部件个数较多,结构复杂,不够紧凑。在一些应用场合下,要求后输出与输入同轴;在路面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车轴发生打滑,需要由差速锁机构进行锁止。上述实用新型专利的技术方案无法满足。
实用新型内容
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铰接式自卸车同轴分动驱动机构。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铰接式自卸车同轴分动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及差速器模块、后输出轴、前输出模块、差速锁模块,其中:
输入及差速器模块包括输入法兰1、托架5、十字轴齿7、前输出端面齿4、后输出端面齿6;
后输出轴包括后输出法兰2和轴;
前输出模块包括前输出轴和齿轮Z1,前输出轴装备有前输出法兰3和齿轮Z2,齿轮Z1与齿轮Z2相啮合;
差速锁模块包括后输出花键8、操纵缸9、前输出花键10、花键滑套11;
输出法兰2与输出法兰1在同一轴线上,且旋转方向相同;
齿轮Z1和齿轮Z2的啮合关系,保证了前输出法兰3与后输出法兰2的旋转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的铰接式自卸车同轴分动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输入法兰1通过托架5与十字轴齿7保持常连接,将动力传动到十字轴齿7 。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徐工矿山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徐州徐工矿山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8606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车稳定电驱动后桥系统
- 下一篇:新能源汽车续航装置及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