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压自调节通气塞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78226.3 | 申请日: | 201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039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钱健丰;张鹏;华志建;陈丹;蔡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27 | 分类号: | F16H57/027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地址: | 20180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气塞 变速器 空心小球 气压 本实用新型 全包围结构 尺寸配合 内腔气压 排气泄压 平衡作用 上通气孔 外部环境 下通气孔 油液外泄 有效解决 空心球 外部 内腔 外漏 心球 油液 相通 | ||
一种气压自调节通气塞机构,包括:全包围结构的外壳以及分别设置于其内部的上空心球和下空心球,其中:外壳上分别设有上通气孔和下通气孔。本实用新型利用两空心小球自身重力和变速器内腔气压压力的平衡作用排气泄压,并且通过空心小球与通气塞外壳内径的合理的尺寸配合,同时避免油液外泄和外部杂质进入,从而有效解决了传统通气塞因结构固定而使变速器内腔与外部环境始终相通进而存在油液外漏或外部杂质反向进入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变速器传动装置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气压自调节通气塞机构。
背景技术
汽车变速器中的通气塞安装在整车状态下的高位处,这样既可以起到正常的通气作用,同时又避免油液进入通气塞区域,但实际情况下,因通气塞发生渗、漏油或反向进杂质(尤其是水)的现象不少,反向进杂质(主要是水)会使润滑油逐渐失效,影响变速器内部轴承等重要部件的功能,进而影响到变速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气压自调节通气塞机构,利用两空心小球自身重力和变速器内腔气压压力的平衡作用排气泄压,并且通过空心小球与通气塞外壳内径的合理的尺寸配合,同时避免油液外泄和外部杂质进入,从而有效解决了传统通气塞因结构固定而使变速器内腔与外部环境始终相通进而存在油液外漏或外部杂质反向进入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全包围结构的外壳以及分别设置于其内部的上空心球和下空心球,其中:外壳上分别设有上通气孔和下通气孔。
所述的上通气孔位于外壳对应上空心球圆心高度处。
所述的下通气孔位于外壳对应下空心球底部圆心处。
所述的外壳包括:上壳和与之相连的下壳,其中:上空心球和下空心球分别设置于上壳和下壳内部的腔体中。
所述的上、下空心球为塑料制成,其直径小于上壳、下壳的内径,优选为上壳、下壳的内径的0.95倍。
所述的上壳的下端设有内螺纹。
所述的下壳的上、下两端均设有外螺纹,中部设有用于盛放下空心球的半球形结构,所述的下通气孔设置于半球形结构的最低点。
所述的上、下空心球分别置于上壳、下壳内后,将上壳、下壳相互拧紧。
所述的下壳外侧螺纹与壳体对应安装孔拧为一体。
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较简单,通过变速器内部气压与空心小球自重之间的平衡关系,实现泄压排气的自动调节,同时,能有效解决油液外漏和杂质反向进入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组合成部件后的示意图;
图3为图2剖视图;
图中:上空心球1、下空心球2、上壳3、下壳4、内腔悬浮限位空间5、上通气孔6、下通气孔7、壳体通气塞安装孔8、两空心小球间空腔9。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上空心球1、下空心球2、上壳3、下壳4,壳体通气塞安装孔8,其中:上空心球1、下空心球2分别设置于上壳3与下壳4螺纹拧紧后所形成的空腔内,并且通过下壳4上的下口处的外螺纹与壳体通气塞安装孔8相拧紧为一体并与变速器内部相连通。
所述的上、下空心球为壁厚为0.5mm的塑料小球,其外直径为通气塞上、下壳的内径的0.95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782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风电齿轮箱的空气过滤装置
- 下一篇:一种消音卷门机变速箱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