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后防撞梁结构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59252.1 | 申请日: | 2018-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98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刘淑丹;郭迎庆;王磊;李立友;丁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34 | 分类号: | B60R19/34;B60R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毕翔宇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防撞梁 吸能盒 后背门 车身 本实用新型 工艺程序 技术效果 汽车设备 物料成本 逐渐增大 白车身 防撞 成型 汽车 缓解 维修 配合 | ||
1.一种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防撞梁本体和吸能盒;
所述后防撞梁本体通过所述吸能盒与车身的后端连接,且沿着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至中间的宽度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通过钣金冲压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截面形状呈“U”型,且所述后防撞梁本体开口向所述车身的后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开口处设置有向外弯折而成的翻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翻边设置为用于过渡缓冲的圆弧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设置于“U”型的所述后防撞梁本体内部,且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内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吸能盒沿着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固定连接;
所述吸能盒与车身的后端为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壁厚范围为1.2~2.0mm。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5925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保险杠安装结构
- 下一篇:基于分级蜂窝结构的吸能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