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叉车门架的液压管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37298.3 | 申请日: | 2018-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320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白德贵;王茂兵;胡晓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9/08 | 分类号: | B66F9/08;B66F9/22;B66F9/075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金凯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胶管 动滑轮 液压管路系统 外门架 本实用新型 叉车门架 挂链 门架 支架 叉车液压系统 高压油管接口 四通接头总成 动滑轮组 滑轮支架 架构空间 油箱连接 货叉架 内门架 上横梁 弯曲状 限位夹 中高压 滑槽 胶管 曲向 穿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叉车门架的液压管路系统,属于叉车液压系统技术领域,包括外门架、内门架、货叉架、动滑轮以及第一高压胶管、第二高压胶管,第一高压胶管、第二高压胶管的一端均与油箱连接、另一端绕经动滑轮后均通过四通接头总成与属具侧两高压油管接口连接,外门架的挂链板与支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架的另一端固定接有限位夹,所述动滑轮通过滑轮支架固定在内门架的上横梁上,第一高压胶管、第二高压胶管绕经动滑轮两滑槽后向下穿过限位夹以弯曲状固定于外门架的挂链板。本实用新型中液压管路系统中动滑轮组中高压胶管曲向布置,充分利用了有限的门架架构空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叉车液压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叉车门架的液压管路系统。
背景技术
门架系统是叉车的工作装置,是进行装卸作业的直接工作机构。为了实用不同的工作场合,门架上往往需要增设各种属具,为了满足属具的动作要求,通常需要增设门架液压管路布置。目前,增设的门架液压管路系统中根据属具动作的需要,通常设置一组或两组动滑轮组,供油管路通过滑轮组绕过门架并跟着门架起升随行,为属具提供动作所需动力。
目前的叉车门架液压管路系统存在的缺陷在于:一是,在设置动滑轮组时,为了保证动滑轮组升降过程中不与外门架干涉,通常将动滑轮组布置的零散、不紧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叉车的前悬参数。而且在选用两组动滑轮组时,为了适用门架结构以及满足驾驶员视野需求,两组动滑轮需要依附门架总成两侧对称布置,四通接头总成总成等也需采用左右对称件设置以满足管路系统的需要。由于采用左右对称件,制作工艺性较复杂,功效低。二是,目前的门架管路中均采用管径为φ8的高压胶管与四通接头总成连接,管路损失较大。三是,门架液压管路系统连接螺纹与外接属具标配螺纹不匹配,拆卸时需要转换,拆装效率较低。四是,为了达到将四通接头总成总成定位紧固的目的,四通接头总成通常需要两个螺栓孔、两套紧固配套安装。四通接头总成总成外接零部件较多,物料消耗大。五是,液压管路系统中高压胶管及高压钢管等布置在门架上,占用空间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叉车门架的液压管路系统,以提高有限的门架架构空间的利用率。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种叉车门架的液压管路系统,包括外门架、内门架、货叉架、动滑轮以及第一高压胶管、第二高压胶管,第一高压胶管、第二高压胶管的一端均与油箱连接、另一端绕经动滑轮后均通过四通接头总成与属具侧两高压油管接口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门架的挂链板与支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架的另一端固定接有限位夹,所述动滑轮通过滑轮支架固定在所述内门架的上横梁上,第一高压胶管、第二高压胶管绕经动滑轮两滑槽后向下穿过限位夹以弯曲状固定于所述外门架的挂链板。
优选地,所述四通接头总成包括两根主管和支撑板,两根主管上下错位固定在支撑板上以预留属具侧高压油管接口的组装空间,两根主管两端均接有接头,支撑板板面与所述货叉架的挂链板上平面之间通过固定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板包括固定板,固定板一端悬设有连接板,所述两根主管呈U型且一根主管的U型底部下表面固定在固定板上表面,另一根主管的U型底部上表面固定在固定板下表面,连接板板壁沿与两根主管水平方向开设通孔,所述货叉架的挂链板上平面开设螺纹孔,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货叉架的挂链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两根主管之间的横向距离、两高压胶管之间的中心距以及动滑轮两槽口之间的中心距均相等。
优选地,所述属具侧高压油管接口、所述四通接头总成的接口的连接螺纹均采用M18,所述两高压胶管采用管径为φ10的扣压管接头连接螺纹M18。
优选地,所述内门架左右两侧对称布置有第三阀片液压管路系统、第四阀片液压管路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372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