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冷却器芯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91704.7 | 申请日: | 2018-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672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杨振江;沈登原;郭贞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协众汽车空调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567;H01M10/6556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刘珊珊 |
地址: | 211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媒 输入通道 截流板 输出通道 冷却器芯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 电池 单流道 冷却器 冷却腔 冷却液换热 层叠设置 冷却效果 内部流道 输出口 输入口 体内部 连通 三段 通孔 截流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池冷却器芯体结构,包括冷却腔、第一截流板、第二截流板,冷却腔内沿高度方向分别设有冷媒输入通道和冷媒输出通道,冷媒输入通道连接冷媒输入口,冷媒输出通道连接冷媒输出口;冷媒输入通道和冷媒输出通道之间沿冷媒输入通道长度方向层叠设置有单流道,每条单流道两端分别连通冷媒输入通道和冷媒输出通道;第一截流板、第二截流板设置于冷媒输入通道内,将冷媒输入通道沿长度方向均分为三段;第一截流板、第二截流上均设有通孔。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改变冷却器整体体积的条件下改变电池冷却器内部流道结构,使冷媒能够均匀的分散在芯体内部,充分与冷却液换热有效提高冷却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新能源电动车电池散热系统与电机散热系统或空调系统中的水冷却器,尤其是一种电池冷却器芯体结构。
背景技术
电池冷却器主要应用在电池热管理系统,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冷(R134a/R1234yf/co2) 液汽状态变化,直接给冷却液降温,达到制冷的目的。目前电池冷却器的结构比较单一,其内部流道结构也比较单一。
由于现有电池冷却器在现有的体积与重量下热功率(性能)较低;现在新能源车主要是往轻量化方向发展,车上所使用的零部件在安全性能前提下,重量越轻越好。现有的电池冷却器结构都是单流程,冷媒流程较短,冷媒在冷却器内分散不均匀,不能把有效的制冷量传给冷却剂侧,容易产出局部换热量低的情况;单流程结构也会容易内部出现局部冰堵或者不制冷现象,为克服该缺陷通常会选择增加芯体内散热板片的数量,但增加的板片数量与换热量不成正比,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冷却器芯体结构。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池冷却器芯体结构,包括冷却腔1、第一截流板7、第二截流板8,冷却腔1 内沿高度方向分别设有冷媒输入通道2和冷媒输出通道3,冷媒输入通道2连接冷媒输入口4,冷媒输出通道3连接冷媒输出口5;冷媒输入通道2和冷媒输出通道3之间沿冷媒输入通道2长度方向层叠设置有单流道6,每条单流道6两端分别连通冷媒输入通道2和冷媒输出通道3;第一截流板7、第二截流板8设置于冷媒输入通道2内,将冷媒输入通道2沿长度方向均分为三段;第一截流板7、第二截流板8上均设有通孔9。
进一步的,所述单流道6为管状或槽状流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截流板7设置于冷媒输入通道2内靠近冷媒输入口4一侧,且第一截流板7上通孔9的孔径大于第二截流板8上通孔9的孔径。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改变冷却器整体体积的条件下改变电池冷却器内部流道结构,使冷媒能够均匀的分散在芯体内部,充分与冷却液换热有效提高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
图中包括:1、冷却腔,2、冷媒输入通道,3、冷媒输出通道,4、冷媒输入口,5、冷媒输出口,6、单流道,7、第一截流板,8、第二截流板,9、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协众汽车空调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协众汽车空调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917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力电池包的热交换结构
- 下一篇:一种低温环境用铅酸蓄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