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行李箱盖铰链缓冲块、行李箱盖铰链总成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53495.7 | 申请日: | 2018-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518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杨利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5/06 | 分类号: | E05F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丹;黄健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李箱盖 接触侧壁 连接侧壁 缓冲块 铰链 缓冲空间 本实用新型 第二侧壁 第一侧壁 铰链总成 相对设置 缓冲部 车身钣金件 缓冲能量 缓冲作用 减少材料 空间距离 中空结构 铰链臂 中空的 钣金件 侧壁 缓冲 回弹 车身 汽车 吸收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李箱盖铰链缓冲块、行李箱盖铰链总成及汽车。其中,行李箱盖铰链缓冲块包括:包括缓冲部和连接部;缓冲部包括相对设置的接触侧壁和连接侧壁,以及连接接触侧壁和连接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接触侧壁、第一侧壁、连接侧壁以及第二侧壁依次固定连接围成缓冲空间,缓冲空间为中空结构;接触侧壁用于与车身钣金件接触;连接侧壁与连接部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部的另一端用于与铰链臂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行李箱盖铰链缓冲块通过接触侧壁与车身的钣金件接触,利用各个侧壁缓冲的同时,利用中空的缓冲空间的空间距离吸收行李箱盖在开启后的缓冲能量,实现缓冲作用,避免行李箱盖的回弹;并且能够减少材料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行李箱盖铰链缓冲块、行李箱盖铰链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的行李箱是汽车装载物体的空间,开闭使用频繁,为了减小行李箱盖在开关过程中的冲击,需在行李箱盖与汽车车身安装铰链结构。为了防止行李箱盖铰链与车身钣金之间的机械摩擦,通常行李箱盖铰链总成上设置有缓冲限位机构。
现有的行李箱盖铰链缓冲限位机构通常为橡胶块,大多为实心的圆柱或圆台形,具体参照图1。缓冲块包括圆台形缓冲部100以及位于缓冲部100下面的倒圆台形的连接部200,连接部200容纳在行李箱盖铰链臂的凹槽内,与铰链臂固定连接,缓冲部100用于与车身钣金接触,起缓冲作用。
但是,实心的圆台形缓冲部依靠其本身的弹性进行缓冲,缓冲效果差,在行李箱盖在开启到最大位置后存在明显的回弹现象,不仅带来安全隐患,而且长时间反弹会导致钣金件开裂,影响行李箱盖铰链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李箱盖铰链缓冲块、行李箱盖铰链总成及汽车,以解决现有缓冲块缓冲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李箱盖铰链缓冲块,包括缓冲部和连接部;所述缓冲部包括相对设置的接触侧壁和连接侧壁,以及连接所述接触侧壁和所述连接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接触侧壁、所述第一侧壁、所述连接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依次固定连接围成缓冲空间;所述缓冲空间为中空结构;所述接触侧壁用于与车身钣金件接触;所述连接侧壁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用于与铰链臂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行李箱盖铰链缓冲块,其中,所述缓冲空间内设置有缓冲层,且所述缓冲层与所述接触侧壁和车身钣金件的接触面平行。
如上所述的行李箱盖铰链缓冲块,其中,所述接触侧壁、所述第一侧壁、所述连接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的壁厚相同。
如上所述的行李箱盖铰链缓冲块,其中,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所述铰链臂卡接。
如上所述的行李箱盖铰链缓冲块,其中,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连接侧壁的一端开设有卡接凹槽,用于套设在所述铰链臂上,且所述卡接凹槽与所述铰链臂过盈配合。
如上所述的行李箱盖铰链缓冲块,其中,所述连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第四侧壁;且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位于同一侧面,所述第四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位于同一侧面;所述第三侧壁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侧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侧壁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四侧壁弯折;所述第四侧壁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侧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侧壁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三侧壁弯折;所述连接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形成卡接凹槽。
如上所述的行李箱盖铰链缓冲块,其中,所述接触侧壁、所述第一侧壁、所述连接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以及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为一体成型的一体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行李箱盖铰链总成,包括铰链臂以及如上所述的行李箱盖铰链缓冲块;所述铰链臂的一端用于与行李箱盖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铰链臂的另一端用于与车身铰接;所述行李箱盖铰链缓冲块安装在所述铰链臂靠近车身的一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534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