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交叉隧道的减震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36523.7 | 申请日: | 2018-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571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苗宝丰;朱利明;苗晓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戴朝荣 |
地址: | 210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减震机构 垂直 本实用新型 减震橡胶体 缓冲减震 减震结构 隧道施工 减压板 空间带 隔层 垂直安装 垂直交叉 抗震能力 抗震性能 双重减震 隧道结构 吸收振动 有机配合 俯视图 弹簧 下层 上层 吸收 配合 保证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交叉隧道的减震结构,包括位于下层水平面的第一隧道和位于上层水平面且在俯视图上与第一隧道呈垂直交叉跨越的第二隧道,第一隧道的上部设置有隔层,第二隧道的底部设置有减压板,减压板与隔层之间形成有用于提高第二隧道抗震能力的缓冲减震空间带,缓冲减震空间带中等间隔垂直安装有组合了液压和弹簧双重减震方式对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进行吸收的垂直减震机构,并且两相邻的垂直减震机构之间设置有用于配合垂直减震机构进一步吸收振动的减震橡胶体。本实用新型通过减震橡胶体和垂直减震机构的有机配合,能更好地提高隧道结构的抗震性能,从而并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和稳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交叉隧道的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交叉隧道是一种特殊的隧道结构形式,是两条隧道结构以某个角度相互交叉跨越。适用于城市地铁交叉线路轨道交通中的隧道结构,交叉隧道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机械的施工会对隧道的围岩造成晃动,由于隧道是上下隧道,所以围岩晃动会发生相互作用的力,使另一个隧道发生晃动,影响了隧道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用于交叉隧道的减震结构,用以提高隧道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交叉隧道的减震结构,包括位于下层水平面的第一隧道和位于上层水平面且在俯视图上与第一隧道呈垂直交叉跨越的第二隧道,第一隧道的上部设置有隔层,第二隧道的底部设置有减压板,减压板与隔层之间形成有用于提高第二隧道抗震能力的缓冲减震空间带,缓冲减震空间带中等间隔垂直安装有组合了液压和弹簧双重减震方式对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进行吸收的垂直减震机构,并且两相邻的垂直减震机构之间设置有用于配合垂直减震机构进一步吸收振动的减震橡胶体。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第二隧道的内壁设有用于进一步提高第二隧道抗震能力的防震层。
上述的垂直减震机构由底座、外筒、内筒、阻尼控制阀、活塞杆、支承板和弹簧组合构成;外筒固定安装在底座上,内筒同轴套装在外筒中,并且内筒与外筒间形成有液压油箱,内筒的底部径向开有连通液压油箱和内筒内孔的径向连接孔,阻尼控制阀安装在内筒的内孔中且位于径向连接孔的上方,活塞杆滑动设置在内筒的内孔中形成利用液压减震的液压减震结构,支承板固定安装在活塞杆的顶端,弹簧套装在外筒的外周,该弹簧的上端与支承板的底面相顶接,该弹簧的下端与底座相顶接形成利用弹簧减震的弹簧减震结构。
上述的支承板的顶面与减压板的底面固定相连接,底座的下方设置有减震垫并经减震垫与隔层的顶面固定相连接。
上述的减震橡胶体的顶面与减压板的底面固定支撑相配合,减震橡胶体的底面与隔层的顶面固定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第一隧道上的隔层与第二隧道下的减压板之间形成有缓冲减震空间带,该缓冲减震空间带内安装有等间隔设置的垂直减震机构,并且两相邻的垂直减震机构之间设置有减震橡胶体。垂直减震机构组合了液压减震和弹簧减震的双重减震结构,能有效地对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进行吸收。为了进一步提高减震效果,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安装的减震橡胶体与垂直减震机构相配合,实现隧道施工振动能量的最佳吸收,从而达到提高隧道施工安全和保证隧道的施工质量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垂直减震机构的剖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至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365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