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散热装置、散热组件、动力电池装置及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294704.8 | 申请日: | 2018-03-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774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 发明(设计)人: | 马东辉;朱昌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9;H01M10/6556;H01M10/6563;H01M2/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尚志峰;汪海屏 |
| 地址: | 100102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装置 相变储热材料 动力电池装置 相变冷却 空气腔 形变腔 填充 本实用新型 电池单体 散热组件 表面形态 合成空气 间接接触 使用寿命 元件形成 腔壁围 热传导 壁面 腔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散热组件、动力电池装置及车辆,动力电池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体,散热装置用于动力电池装置,散热装置包括相变冷却部,相变冷却部与电池单体直接或间接接触以形成热传导,相变冷却部包括填充腔,用于填充相变储热材料;相变冷却部还包括空气腔元件,空气腔元件形成填充腔的部分或全部壁面,空气腔元件包括可形变腔壁和刚性腔壁,可形变腔壁和刚性腔壁围合成空气腔,可形变腔壁与相变储热材料相接触。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空气腔元件的可形变腔壁与相变储热材料相接触,可随相变储热材料体积的变化而改变表面形态,适应相变储热材料体积的变化而不影响其结构,延长了散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涉及新能源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热装置、一种散热组件、一种动力电池装置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全球变暖、生物化石燃料数量的减少等世界问题都对传统汽车行业造成了冲击,针对新能源车辆,尤其是电动车辆的研究日渐受到重视,动力电池作为广泛用于新能源车辆的能量来源,如何保证其工作性能的稳定性就极为重要了。
工作温度是影响动力电池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尤其是动力电池的散热问题,受到较大关注。相关技术中提出了一种散热装置,在容纳动力电池的框架周围形成空隙,并在空隙中填充相变储热材料,利用相变储热材料的相变吸热来为动力电池降温,相变储热材料的吸热量大,可满足日常的散热需求。
为实现足够的吸热量,往往需要尽量多地充注相变储热材料,然而相变储热材料的物理形态变化会导致其体积变化,如石蜡在融化时体积膨胀,凝固时体积缩小,该变化对密封相变储热材料的结构提出了挑战,如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可能存在容器形变甚至爆裂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相变储热材料在工作循环中的体积变化造成的结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散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散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动力电池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
鉴于上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用于动力电池装置,动力电池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体,散热装置包括:相变冷却部,相变冷却部与电池单体直接或间接接触以形成热传导,相变冷却部包括填充腔,用于填充相变储热材料;相变冷却部还包括空气腔元件,空气腔元件形成填充腔的部分或全部壁面,空气腔元件包括可形变腔壁和刚性腔壁,可形变腔壁和刚性腔壁围合成空气腔,可形变腔壁与相变储热材料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在填充腔中填入相变储热材料后,可令填充有相变储热材料的相变冷却部与电池单体之间形成热传导,保证了电池单体的控温需求。设置空气腔元件作为相变冷却部中的填充腔的部分或全部壁面,空气腔元件中的可形变腔壁与相变储热材料相接触,可形变腔壁可随相变储热材料体积的变化而改变其表面形态,或向内侧凹陷或向外侧鼓起,从而直接改变了填充腔的空间体积,可以适应相变储热材料体积的变化而不影响其结构,解决了相变储热材料在工作循环中的体积变化造成的结构问题,延长了散热装置的使用寿命,进而降低了后期养护成本。可选地,相变冷却部作为一个独立元件,可与电池单体直接接触,也可与容纳电池单体的容器直接接触从而与电池单体形成间接接触;相变冷却部的容纳腔也可与容纳电池单体的容器形成一体式结构。可选地,相变储热材料为石蜡或复合相变储热材料。
另外,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散热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可形变腔壁为金属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2947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