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风力发电机叶片检修用正压爬行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253480.6 | 申请日: | 2018-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071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6 |
发明(设计)人: | 崔伟华;李中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57/024 | 分类号: | B62D57/024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李想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体 风力发电机叶片 涵道式风扇 爬行器 壁面 正压 检修 本实用新型 风扇涵道 负压区域 相对封闭 反推力 风扇 光滑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叶片检修用正压爬行器,涵道式风扇对空气形成一个巨大的推力,根据力的相互作用,空气也对风扇涵道式风扇有一个反推力,从而把安装有涵道式风扇的车体压在壁面上。从而不需要车体与壁面之间比较光滑,车体与壁面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负压区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爬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机叶片检修用正压爬行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爬壁机器人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爬铁磁性的壁,机器人通过磁性吸附在铁磁性的壁上,进行移动;二是爬墙面,一种是通过负压吸附原理的方式进行的,这种负压吸附原理的机器人一般通过往外抽风的方式在机器人与墙面之间形成负压,并且在负压区域的外围设置有与机器人相连的挡板等、挡板与墙面之间紧密接触形成负压密封,机器人吸附在墙面上,这样的爬壁机器人对墙面的平整性要求比较高,不然挡板与墙面之间容易漏气,使负压区域的负压太低,机器人从墙面上脱离吸附。或者如专利CN201420638412.3机器人上设有与墙壁表面紧密接触密封装置,密封圈采用为可以适应墙壁表面的柔性密封,风机通过管道连接密封圈形成的密封腔,抽取密封腔的空气,使密封圈内的腔体内压力与大气压之间形成负压,把机器人吸附在墙壁上,实现吸附功能。这样的机器人都要求形成负压密封区域,或者对墙面平整性要求高,或者对密封材料的柔性要求高,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叶片检修用正压爬行器,不需要形成负压密封区域,爬行器即可贴附在竖直的壁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风力发电机叶片检修用正压爬行器,包括车体,车体上设有行走装置和动力源,动力源通过联轴器连接行走装置,行走装置紧贴在壁面上,带动车体沿壁面上行走;车体上端上设有向与车体相反的方向吹风的涵道式风扇,车体壳体上固定有信息采集模块。涵道式风扇对空气形成一个巨大的推力,根据力的相互作用,空气也对风扇涵道式风扇有一个反推力,从而把安装有涵道式风扇的车体压在壁面上。从而不需要车体与壁面之间比较光滑,车体与壁面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负压区域。
涵道式风扇包括与车体垂直的风道,风道内通过支撑架固定有电机,电机下端的转轴上通过联轴器固定有转动轴,转动轴从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有扇叶和整流锥,或者整流锥的上端开有孔,孔内穿设有联轴器,联轴器与电机的转轴固定,电机扇叶固定连接在整流锥的上端外表面,整流锥的尖端朝向车体方向,涵道式风扇通过固定架固定在车体上方,涵道式风扇下端风道进口到车体上端的距离为15mm-30mm。
整流锥的外形和倒圆台形通道配合生成了空气流通的过道,空气从大端进入从小端输出,压力增大,可以输送的更远。
扇叶向前倾斜,电机为单相电机,扇叶向与车体相反的方向吹风。
整流锥为金属或者非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塑料等,橄榄球形状。
涵道式风扇处于车体上端的正中心,涵道式风扇向与车体相反的方向吹风,空气对涵道式风扇有一个反作用力,反作用力相对均匀地作用在车体上。
涵道式风扇有两个,对称地分别分布在前部和后部的车体上端。
风道为圆柱形或倒圆台形。
信息采集模块包括固定在车体前端的视频探头Ⅰ和车体下端的视频探头Ⅱ。为了方便视频探头Ⅰ和视频探头Ⅱ进行录像,车体前端和车体下端还设置有照明设备。视频探头Ⅰ、视频探头Ⅱ、照明设备分别连接有电源。探头Ⅰ为一个可进行周向360度旋转和轴向220度翻转的旋转视频探头,该探头可以根据观测距离的远近进行变倍聚焦调节可带给我们用于定线分析的清晰的局部放大图像;探头Ⅱ是一个全景高清视频探头。
信息采集模块设有信息采集信号接收模块,信息采集信号接收模块接收信号后控制信息采集模块进行信息采集。
照明设备设有照明信号接收模块,照明信号接收信号后控制模块照明设备进行照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工业大学,未经河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2534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器人用差速驱动结构
- 下一篇:吸附机构和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