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尾气余热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81258.2 | 申请日: | 2018-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058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赵腾龙;张红光;于飞;侯孝臣;李健;张梦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K23/06 | 分类号: | F01K23/06;F01K25/08;F02G5/02;F04B35/02;F04B49/06;F04D27/00;F25B13/00;F25B27/02;F25B41/04;F25B41/06;B60H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张立改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 尾气余热回收 热泵系统 发动机 离合器 节能减排 控制系统 排气能量 制热模式 回热器 跨临界 膨胀机 风扇 阀门 断开 制冷 接通 | ||
一种尾气余热回收系统,属于节能减排领域。该系统主要由发动机、带有回热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跨临界CO2热泵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通过调节不同阀门、离合器和风扇的接通与断开,同时利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膨胀机产生的动力,来实现热泵系统的制冷和制热模式的切换,从而更好的利用发动机的排气能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有机朗肯循环-跨临界CO2热泵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联合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用于回收发动机的排气能量,属于节能减排领域。
背景技术
从发动机的能量平衡来看,输出的有效功一般只占燃油燃烧总热量的 30%-45%(柴油机)或20%-30%(汽油机),余热能量主要通过排气和冷却介质 (冷却水、机油散热等)被排放到大气中。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车用发动机,其余热能量回收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此外,余热能回收技术由于不需要消耗其它任何能源,仅依靠技术的进步即可实现,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发动机余热能利用技术主要集中在增压、余热制冷、余热取暖、余热发电和改良燃料燃烧性能等几个方面。在当前车用发电机余热利用的各种技术方案中,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技术的热效率最高,是最有可能首先实现产业化的技术。跨临界CO2循环技术在制冷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本实用新型结合有机朗肯循环和跨临界CO2循环综合优势,可以实现发电、制冷和制热的三重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有机朗肯循环-跨临界CO2热泵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联合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系统主要由包括发动机、带有回热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跨临界CO2热泵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通过控制电磁阀一、离合器、风扇的开启与闭合以及四通换向阀内的工质流通路径,来实现热泵系统的制冷和制热模式的切换,从而更好的利用发动机的排气能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有机朗肯循环-跨临界CO2热泵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联合系统,主要由发动机排气通路系统、带有回热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跨临界 CO2热泵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
所述的带有回热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包括蒸发器(2)、膨胀机(3)、发电机(4)、回热器(5)、冷凝器(6)、储液罐(7)以及工质泵(8);
所述的跨临界CO2热泵系统即ORC系统,包括压缩机(10)、车外换热器 (11)、膨胀阀(12)、车内换热器(13)、第一风扇(14)、第二风扇(20);
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离合器(9)、控制单元(15)、车内温度传感器(18)、电磁阀一(17)、四通换向阀(19)以及连接这些部件的线路;
发动机排气通路:发动机(1)通过管路与三通阀(16)一端连接,三通阀(16)的另外两端分别与电磁阀一(17)和蒸发器(2)连接;蒸发器(2)与车外换热器(11)连接;
所述的带有回热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中蒸发器(2)依次与膨胀机(3)、回热器(5)、冷凝器(6)、储液罐(7)、工质泵(8)连接,工质泵(8)再与回热器(5)连接,回热器(5)再与蒸发器(2)连接形成循环回路;在回热器(5) 中分别走两个独立的管路;发电机(4)与膨胀机(3)连接;
所述的跨临界CO2热泵系统中压缩机(10)出口端与四通换向阀(19)的一端A连接,四通换向阀(19)的C端与压缩机(10)的进口端连接,四通换向阀(19)的B端与车内换热器(13)连接,车内换热器(13)依次与膨胀阀 (12)、车外换热器(11)、四通换向阀(19)的D端连接;车内换热器(13) 配有第一风扇(14),车外换热器(11)配有第二风扇(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812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