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力总成悬置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42974.X | 申请日: | 2018-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090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姜建中;郑勇;张阔;庄严;柏建伟;成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B60K1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陈庆超;桑传标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振块 支架 动力总成 悬置 装配孔 容纳孔 凸起部 分体式设计 从上至下 怠速行驶 减振作用 紧固连接 同轴设置 支架组装 直接传递 变速箱 紧固件 施力面 凸出的 抵顶 抵接 内壁 启停 衰减 吸振 周面 嵌入 发动机 穿过 传递 支撑 | ||
本公开涉及一种动力总成悬置和车辆,动力总成悬置包括支撑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的上减振块、抵顶在第二支架底部的下减振块以及从上至下依次穿过第一支架、上减振块、第二支架以及下减振块以将四者紧固连接的紧固件,第二支架上形成有装配孔,下减振块上形成有与装配孔同轴设置的容纳孔,上减振块上形成有向下凸出的凸起部,凸起部嵌入至装配孔内且其外周面抵接至容纳孔的内壁上。该动力总成悬置中减振块采用上下分体式设计并与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组装为一体,在车辆启停或怠速行驶时,第一支架的底部作为施力面,将动力总成,例如发动机、变速箱的振动直接传递到上减振块,上减振块进行吸振,振动经过衰减后才传递给第二支架,实现减振作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动力总成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动力总成悬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动力总成悬置主要用于减少并控制振动的传递,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从而改善汽车的平顺性、舒适性,尤其是发动机悬置和变速箱悬置,在怠速行驶时需要较小的刚度,起停时则需要较大的刚度。相关技术中,以发动机悬置为例,发动机悬置的骨架分别通过螺栓与发动机支架、车身支架连接,且需要定位销定位,零件过多,安装不方便,且刚度单一,不能满足车辆怠速和起停时的刚度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总成悬置,该悬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够满足车辆怠速行驶和起停时的刚度要求。
本公开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使用本公开提供的动力总成悬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发动机悬置,包括用于支撑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的上减振块、用于抵顶在第二支架底部的下减振块以及用于从上至下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支架、上减振块、第二支架以及下减振块以将四者紧固连接的紧固件,所述第二支架上形成有装配孔,所述下减振块上形成有与所述装配孔同轴设置的容纳孔,所述上减振块上形成有向下凸出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嵌入至所述装配孔内且其外周面抵接至所述容纳孔的内壁上。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减振块底部的限位垫片,所述紧固件能够穿过所述限位垫片,以将所述第一支架、上减振块、第二支架、下减振块以及限位垫片紧固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抵顶在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限位垫片之间的内芯,所述内芯穿过所述第二支架,所述上减振块和所述下减振块分别套设在所述内芯的外侧,所述内芯中开设有用于使所述紧固件穿过的通孔。
可选地,所述上减振块的用于与所述第二支架贴合的表面设置有骨架。
可选地,所述骨架的用于与所述第二支架贴合的表面硫化有橡胶层。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动力总成和安装在所述动力总成上的悬置,所述悬置为上述的动力总成悬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连接至发动机,所述第二支架连接至车辆的纵梁。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分别形成为L型结构,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与所述发动机连接的第一竖直连接部和与所述动力总成悬置连接的第一水平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架包括与所述纵梁连接的第二竖直连接部和与所述动力总成悬置连接的第二水平连接部,所述上减振块位于所述第一水平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水平连接部之间,所述下减振块的顶部抵顶于所述第二水平连接部的下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连接至变速箱,所述第二支架连接至车辆的横梁。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与所述变速箱连接的竖直安装板和与所述动力总成悬置连接的U型安装板,所述U型安装板的开口向下且两端固定在所述竖直安装板的两侧,以在二者之间形成闭环,所述第二支架形成为倒置的几字型板,并且包括与所述动力总成悬置连接的水平板和位于所述水平板两侧的与所述横梁连接的翻边,所述上减振块位于所述U型安装板的水平部和所述几字型板的水平板之间,所述下减振块的顶部抵顶于所述几字型板的水平板的下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429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