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大功率风/光电消纳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组网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027624.6 | 申请日: | 2018-0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104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 发明(设计)人: | 邾玢鑫;佘小莉;丁峰;周能嘉;王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H02J1/10;H02J3/32 |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吴思高 |
| 地址: | 44300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电网 专线 风电 微网 大容量电力 光伏发电站 变换系统 电能传输 交流母线 直流母线 组网系统 风电场 交直流 新能源 本实用新型 电动汽车 调度中心 控制结构 大电网 大容量 系统级 多层 增容 组网 电网 | ||
一种适用于大功率风/光电消纳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组网系统,包括:至少一个风电场,至少一个光伏发电站,至少一个大容量电力变换系统,至少一个DC/DC变换器,一条交流母线Ⅰ,一条直流母线Ⅰ,一条风电输送专线,一条光电输送专线,至少两个微网单元,一个系统级调度中心;所述风电场通过大容量电力变换系统接入交流母线Ⅰ,然后通过风电输送专线将电能传输至各个微网单元中;所述光伏发电站通过DC/DC变换器接入直流母线Ⅰ,然后通过光电输送专线将电能传输至各个微网单元中。本实用新型将多个新能源消纳能力不强的微电网单元进行组网,采用多层控制结构,充分利用风/光互补,不仅为大容量风电的消纳提供支持,满足电动汽车对电网的增容要求,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降低了新能源消纳对大电网的影响,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电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大功率风/光电消纳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组网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的电力系统中,各发电模式对总发电量的贡献比例在不断改变,新能源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且有持续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电动汽车的发展受到各国重视,电动汽车相关政策也应时而生。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和电动汽车,以对环境没有污染的风力、光伏发电来取代传统火力发电,以零排放的电动汽车来替代传统燃油汽车,最终为能源危机、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作出努力这一理念成为各国政策的初衷和指导思想。然而,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不稳定性,各种新能源发电特性差异很大,利用新能源发出的电能如何被消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电动汽车的发展而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充换电,势必大幅度提高电网负荷,不仅对电网形成较大冲击,还对电网容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形成了新能源发电提供的能量得不到充分利用而电动汽车负荷对电网容量又提出更高要求的局面。针对这一问题,有人提出利用新能源发电来满足电动汽车负荷对电能的需求,将分布式发电与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均纳入微电网之中,这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思路,但是,单个的微电网运行惯性小、鲁棒性差、模式多、电源特性差异大,根本不具备较强的新能源消纳能力,也难以平抑风电功率波动对电网造成的冲击与影响,所以该问题尚在寻求解决方案之中。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为解决大功率风电难消纳、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对配网容量及发电容量要求高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适用于大功率风/光电消纳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组网系统,将多个新能源消纳能力不强的微电网单元进行组网,采用多层控制结构,充分利用风/光互补,不仅为大容量风电的消纳提供支持,满足电动汽车对电网的增容要求,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降低了新能源消纳对大电网的影响,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适用于大功率风/光电消纳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组网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风电场,
至少一个光伏发电站,
至少一个大容量电力变换系统,
至少一个DC/DC变换器,
一条交流母线Ⅰ,
一条直流母线Ⅰ,
一条风电输送专线,
一条光电输送专线,
至少两个微网单元,
一个系统级调度中心;
所述风电场通过大容量电力变换系统接入交流母线Ⅰ,然后通过风电输送专线将电能传输至各个微网单元中;
所述光伏发电站通过DC/DC变换器接入直流母线Ⅰ,然后通过光电输送专线将电能传输至各个微网单元中。
所述微网单元包括:
一个DC/DC buck变换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276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