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制动器释放的控制阀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07492.0 | 申请日: | 2018-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644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冯国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金炫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65/14 | 分类号: | F16D65/14;F15B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朱亲林 |
地址: | 102200 北京市昌***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压阀 换向阀 制动器释放 梭阀 控制阀组 输出端 输入端 油路 马达 本实用新型 驱动制动器 输出端连接 输入端连接 制动器油缸 减压作用 释放控制 油缸运动 预设压力 高压力 液压油 制动片 溜车 磨损 申请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动器释放的控制阀组,包括:梭阀、减压阀以及换向阀;所述梭阀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到马达的两个油路;所述梭阀的输出端连接到减压阀的输入端,减压阀的输出端与换向阀的输入端连接;换向阀的输出端与制动器油缸连接;其中,马达两侧油路中的液压油通过梭阀的选取将较高压力的油输入到减压阀中,经过减压阀的减压作用到换向阀中,然后当积蓄到预设压力后打开换向阀进而驱动制动器油缸运动。本申请所述用于制动器释放的控制阀组,能够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稳定的释放控制策略,进而提高制动器释放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出现溜车以及制动片的磨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动器释放控制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用于制动器释放的控制阀组。
背景技术
当前很多大型机械设备中使用一定的结构设计来实现制动器的释放控制,进而保证行车的安全性。例如:煤矿履带式行走机械,由于质量大、惯性大等原因,一般需要在行走减速器高速端加装摩擦片进行制动。平时弹簧压紧摩擦片提供制动力矩。需要动作时,由系统马达两侧取控制油,经过减压阀减压后供给解制动缸,产生反向力抵消弹簧预紧力,解除摩擦力。
但是,在实现本实用新型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在当前制动器释放控制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系统背压通常会直接作用于制动器油缸上,进而抵消一部分弹簧预紧力,造成摩擦片压紧力的减小,最终会对制动效果造成影响。同时,随系统使用时间变长,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溜车等现象。此外,当操作者给出行走指令后,操作阀将压力油路切换至行走马达工作油口,压力开始建立。建立压力的过程中,制动器控制油直接作用于制动器油缸。随压力升高制动力变小,尚未达到完全解开时,马达的驱动力矩一旦超过制动力矩,马达就开始转动,造成滑溜现象。并且制动片在一定的弹簧预紧力作用下转动,形成动摩擦,造成制动片的磨损,缩短减速机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制动器释放的控制阀组,能够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稳定的释放控制策略,进而提高制动器释放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出现溜车以及制动片的磨损。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制动器释放的控制阀组,包括:梭阀、减压阀以及换向阀;所述梭阀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到马达的两个油路;所述梭阀的输出端连接到减压阀的输入端,减压阀的输出端与换向阀的输入端连接;换向阀的输出端与制动器油缸连接;
其中,马达两侧油路中的液压油通过梭阀的选取将较高压力的油输入到减压阀中,经过减压阀的减压作用到换向阀中,然后当积蓄到预设压力后打开换向阀进而驱动制动器油缸运动。
可选的,所述换向阀为两位三通阀。
可选的,所述换向阀中的换向压力小于所述减压阀对应的减压出口压力。
可选的,所述换向阀的卸油口与所述减压阀的卸油口均回流到油箱中
可选的,所述马达两侧通过平衡阀组以及操作阀与供油端和油箱连接;其中,供油端和油箱与操作阀的输入端连接,操作阀的输出端通过平衡阀组分别连接到马达两侧;所述操作阀用于切换供油端输出到马达两侧的方向,进而控制马达转向。
可选的,所述操作阀为三位四通阀。
可选的,所述梭阀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到操作阀的两个输出端。
可选的,还包括控制器壳体;所述控制器壳体根据所述梭阀、减压阀以及换向阀的油路连接设置有对应的油路通道,并且所述控制器壳体内部设置有分别与所述梭阀、减压阀以及换向阀对应安装的梭阀安装孔、减压阀安装孔以及换向阀安装孔,用于使得控制阀组形成一体式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金炫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金炫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074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