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架前端结构连接点确定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645548.6 | 申请日: | 2018-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008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 发明(设计)人: | 穆峰;孙喜冬;张葆华;甄林涛;孙志伟;许占高;陈立冬;邢俊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30/23;G06T17/00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6 | 代理人: | 雷莹 |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架 前端 结构 接点 确定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架前端结构连接点确定方法,用以确定车架前端的车架车身连接点位置,且该确定方法包括建立车架前端结构三维模型;将建立三维模型导入有限元处理软件进行有限元网格化处理并输出网格文件;将网格文件导入仿真软件中,定义仿真频率区间,并仿真各阶频率下的车架模态图;以及统计各阶车架模态图中的车架前端模态值,以不同阶模态图中各区域内低模态重合度最大的位置作为连接点的位置。本发明的确定方法所确定的连接点位置能够实现车架前端和车身之间的大刚性连接,实现车架和车身的强度互补,车架与车身可作为整体承载受力,而有利于实现整车减重设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设计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架前端结构连接点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汽车车身结构主要分为承载式车身和非承载式车身两种。承载式车身没有单独承受外力的底盘结构,只是用车身支撑着各部件,也就是说整个车身作为一体,没有独立的大梁设计,悬挂通过副车架安装在车身上,车身的负载通过悬挂装置传给车轮。承载式车身结构重量小、车辆稳定性高,并有着成本低、重量轻,油耗低、舒适性好等优点,但非承载式结构也存在车身刚性较差,特别是抗对角扭曲刚性差等不足。
非承载式车身又称底盘大梁架,其有着独立的大梁、也即车架,并且会有专门的底盘受力结构,像发动机、传动等核心部件均设置于车架上。车架作为一个整体是支撑全车的基础,在这一整体结构之上,整个人员乘坐的车身部分则为另外一个整体。车架和上部的车身之间主要是用悬置连接,其就好比生活中的上下铺,底盘是下,车身部分是上,车身只承载驾乘人员的重力,不用考虑车身对车架承载所起的辅助作用。
非承载式车身的优点是有独立的车架,底盘强度较高,抗颠簸性能好,此外四个车轮受力再不均匀,也是由车架承担,而不会传递到车身上去,因此车厢变形小,平稳性和安全性好,而且厢内噪音低。但非承载式车身结构也存在比较笨重,汽车质心高,高速行驶稳定性较差的缺点,特别是其重量大,导致整车成本较高,以及汽车使用时油耗往往居高不下。
随着电气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石油资源的逐渐紧缺,电动汽车正逐步走向人们的生活中,而被愈来愈多的人接受,并且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空间、平稳性及安全性好的车型,例如SUV车型,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欢,因此电动SUV车型已悄然成为国内汽车市场的热门产品。
对于电动汽车而言,衡量其品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续航里程的长短,而电动汽车若想获得较高的续航里程,进行减重设计以追求轻量化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此时,对于具有车架结构的非承载式电动汽车车型来说,若能够进行车架与车身之间的较大刚性连接,以此提升车架和车身的连接刚度,使得车架与车身的强度互补实现贯通,从而达到类似于承载式车身结构的特点,是能够获得较好的整车减重效果的。
但目前针对于车架和车身之间的大刚度连接,例如车架前端与车身之间的连接,如何在车架前端确定与车身之间进行连接的连接点位置又成为一个难题,在现已公开的文献中均未见有涉及此方面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车架前端结构连接点确定方法,以可用于确定车架前端结构上的与车身间进行大刚度连接的连接点位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架前端结构连接点确定方法,用以确定车架前端上的进行车架与车身间连接的连接点的位置,所述车架前端结构包括分设于两侧的纵梁,连接于各所述纵梁上的前减震器塔,连接于两侧所述纵梁前端之间的水箱安装架和防撞梁总成,以及于所述水箱安装架的后侧连接于两侧所述纵梁之间的前横梁,连接于两侧所述纵梁之间的电机,和分别设置于两侧的所述纵梁上的前悬架安装支架;
且所述车架前端结构上的连接点为分散布置于车架前端上不同区域的若干个,该连接点位置的确定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S1、根据整车开发设计目标,建立车架前端结构三维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455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