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胶原止血纤维棉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41758.8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324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任伟业;陈瑛;程咏梅;陆金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贝迪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24/10 | 分类号: | A61L24/10;A61L24/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滨***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胶原 止血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胶原止血纤维棉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疗器械领域。本发明的胶原止血纤维棉的制备方法如下:S1:浸泡胶原丝线;S2:EDC/NHS化学交联;S3:水洗;S4:冷冻干燥;S5:梳棉整理;S6:制备成形。本发明所得的胶原止血纤维棉,亲水性强,能在数秒内吸收血液或渗液,快速粘附创面,促进血小板粘附形成血栓,从而实现快速长效止血的效果。此外该纤维棉具有优异的理化性能,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血小板粘附性等生物学性能,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尤其是外科手术中不规则创面的止血结扎法或者常规方法不能有效止血时的止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胶原止血纤维棉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生物医学材料是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高技术新材料,其中的可吸收止血材料随着交通意外、重大灾害等事故的增多逐渐引起医学界的关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止血材料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快的进展,大量新型生物止血材料不断出现,性能也越来越优良。目前常用的止血材料有可吸收纤维蛋白胶、壳聚糖、可吸收性明胶海绵、氰基丙烯酸酯、氧化纤维素和氧化再生纤维素等。止血效果确切、生物相容性好、能控制降解速率的生物医用止血材料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主要对象。
胶原蛋白是生物体内含量最高的蛋白质,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份,它具有抗原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等优良性能;此外,胶原蛋白还是强烈的血小板聚集激动剂,通常认为,血管受损后暴露出内皮细胞下胶原,血小板粘附到胶原上是止血和血栓形成的关键步骤。胶原蛋白通过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和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发挥止血功能,血小板表面的胶原受体通过识别胶原三螺旋结构中特异的氨基酸序列Gly-Pro-Hyp(GPO),粘附到胶原蛋白上从而启动止血过程,三螺旋结构的保留程度对发挥此类材料的止血作用至关重要。
目前,关于胶原止血材料的研究和报道已越来越多。有研究报道(CN1406628A)利用胶原纤维为原料,用醛类交联将其改性后,真空干燥粉碎成止血粉剂,其使用醛类交联剂虽然能提高材料的力学和抗降解性能,但是醛类物质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又很难彻底清除,在使用过程中会引起机体的细胞毒性和免疫反应;CN107913431A以胶原蛋白凝胶为原料,乳化、EDC(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1-(3-Dimethylaminopropyl)-3-eth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等交联和冻干技术制成一种绒毛状胶原蛋白,并表明纤维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海绵,但其纤维长度未能很好控制,对止血后多余部分的清洗带来不便;还有临床上广泛使用胶原蛋白海绵和膜片,然而,对于不规则创面或大面积弥散性出血以及腔镜手术中的出血等,止血海绵和膜片不能深度接触和贴合创面,临床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材料交联改性时使用醛类等有毒试剂,交联剂的残留易引起细胞毒性和免疫反应;止血材料止血时间长、止血效果差,有的还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针对不规则的创面,膜片状或者海绵状材料不易贴合,而绒毛状、粉状材料使用过程中易散落,易粘附手套或手术器械,且止血后多余部分不易清除,因此会增加手术操作难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止血材料生物相容性差、止血时间长、与创面贴合度不好、可操作性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胶原止血纤维棉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对特制的胶原蛋白纤维进行化学交联改性,制备得到的胶原止血纤维棉,亲水性强,能在数秒内吸收血液或渗液,且能够快速粘附创面,促进血小板粘附形成血栓,尤其是能够实现外科手术中不规则创面的止血结扎法或者常规方法不能有效止血时的止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胶原止血纤维棉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浸泡:称取胶原丝线浸没于质量分数为75%~100%的乙醇溶液中0.5~24h,随后取出沥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贝迪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无锡贝迪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417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