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衬砌台车及其支模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611734.8 | 申请日: | 2018-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795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 发明(设计)人: | 何清华;吴应明;单葆岩;武艳霞;李校珂;田德俊;左转玲;李武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 |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张鲜 |
| 地址: | 410100 湖南省长沙市星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衬砌 台车 及其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衬砌台车的支模装置及衬砌台车,支模装置包括分别用于支撑衬砌台车左侧模和右侧模的两个支模机构,支模机构包括侧模固定梁,用于与衬砌台车相应的侧模固定;支撑梁,位于所述侧模固定梁的下方;伸缩件,包括固定端以及可相对固定端伸缩的移动端;固定端固定于支撑梁上,移动端与侧模固定梁的底端连接,侧模固定梁的顶端与衬砌台车的顶模铰接,移动端相对固定端伸缩过程中可带动所述侧模固定梁绕铰接点转动,以带动相应的侧模支模或脱模。本发明能实现同步自动收支模,收支模过程中不需要人工调整丝杆支撑,结构简单,台车内部空间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效率,提高衬砌台车的自动化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衬砌台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衬砌台车及其支模装置。
背景技术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衬砌台车的侧模都是通过丝杆铰接安装在门架结构上,在衬砌台车的侧模收支过程中,首先通过斜撑油缸将侧模板收支到固定位置,然后通过人工方式对丝杆的销轴进行装拆,并旋转丝杆套筒调整丝杆的长度。这种方法有以下几个不足:
(1)衬砌台车中的门架结构作为主受力结构,结构强度要求较高,设计重量较重,而且内部连接丝杆等构件纵横交错,占据空间大,内部空间狭小,施工人员通行和操作不方便,存在安全隐患;
(2)一般衬砌台车的支撑丝杆有几十根,全部需要人工装拆,而且丝杆所处空间狭窄,不方便工人操作,劳动强度大,施工时间长,降低了衬砌台车的施工效率;
(3)人工调整丝杆精度很低,为了保证衬砌台车定位准确,需要不断的调整丝杆,增加了支模的施工时间;
(4)所有的丝杆不能同步进行调整,导致在模板收支过程中受力不均匀,容易使模板产生变形,影响衬砌台车的施工质量。
中国专利申请CN 201720454154.7公开了一种衬砌台车,通过设置连接于门架系统和模板系统之间的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至少两组可折叠连接件,可折叠连接件包括第一折叠臂和第二折叠臂以及伸缩控制机构,通过设置合适的连接关系,可以使第二折叠臂与第一折叠臂发生相对旋转,从而带动模板系统进行动作实现立模和脱模。然而该装置中的收支模结构支模机构在开始时需要调节丝杆来保证横向尺寸和纵向直线度,手动调节丝杆会引起各支模机构受力不均匀,影响模板受力;并且在收支模的过程中需要装拆螺旋撑杆,会引起模板受力不均匀的情况;另外,该装置同样安装有门架结构,内部空间较少,不适宜具有回转功能的自动浇筑系统的安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精简、收支模操作简单、提高台车内部空间、劳动强度小、施工效率高的衬砌台车支模装置,还相应提供一种具有该支模装置的衬砌台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衬砌台车的支模装置,包括分别用于支撑衬砌台车左侧模和右侧模的两个支模机构,两个所述支模机构相对设置且均位于衬砌台车的顶模、左侧模和右侧模围成的空间内;
所述支模机构包括
侧模固定梁,所述侧模固定梁用于与衬砌台车相应的侧模固定;
支撑梁,所述支撑梁位于所述侧模固定梁的下方;
伸缩件,所述伸缩件包括固定端以及可相对所述固定端伸缩的移动端;
所述固定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梁上,所述移动端与所述侧模固定梁的底端连接,所述侧模固定梁的顶端与衬砌台车的顶模铰接,所述移动端相对固定端伸缩过程中可带动所述侧模固定梁绕铰接点转动,以带动相应的侧模支模或脱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117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阅读对象章节的确定方法及其装置
- 下一篇: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