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甲基庚烯酮合成手性香茅醛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601657.8 | 申请日: | 2018-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510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 发明(设计)人: | 黄文学;沈稳;谢硕;张永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C1/207 | 分类号: | C07C1/207;C07C11/12;C07C45/50;C07C47/21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94 | 代理人: | 唐曙晖 |
| 地址: | 264002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基 庚烯 合成 手性 香茅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甲基庚烯酮合成手性香茅醛的方法,该方法包括:(1)甲基庚烯酮首先和有机钛试剂发生亚甲基化反应,高收率得到2,6‑二甲基‑1,5‑庚二烯中间体;(2)庚二烯中间体在均相手性铑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得到手性香茅醛产物。本发明主要优点在于合成方法新颖,合成路线简短,仅需两步反应就得到了手性的香茅醛产品;其次,使用钛试剂进行甲基庚烯酮的亚甲基化反应,高收率得到2,6‑二甲基‑1,5‑庚二烯,高于目前已知的其他方法;最后,本发明创造性的利用均相手性铑催化剂,实现了2,6‑二甲基‑1,5‑庚二烯的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反应收率高,立体选择性优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精细化工和香精香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由甲基庚烯酮快速、高效合成手性香茅醛的方法。
背景技术
香茅醛是天然香茅油和柠檬桉油的重要组分,具有强烈、新鲜的青柑橘气息。由于在其分子结构中有一个手性中心,香茅醛具有两种光学异构体—(R)-香茅醛和(S)-香茅醛;(R)-香茅醛可以用于清凉剂L-薄荷醇的合成,因而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目前,在已知文献报道中,(R)-香茅醛的合成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柠檬醛不对称氢化法、月桂烯法、手性香茅醇脱氢法。柠檬醛氢化法,即采用手性催化剂对柠檬醛进行不对称氢化合成手性香茅醛(J.Mol.Cat.1982,16,51;Helv.Chim.Acta.2001,84,230.),但是柠檬醛自身是一对双键顺反异构体—橙花醛和香叶醛的混合物,采用同一构型的催化剂,二者加氢分别得到(R)-香茅醛和(S)-香茅醛;因此,要想选择性的得到(R)-香茅醛,必须首先分离得到纯净的橙花醛或香叶醛,但是橙花醛和香叶醛物理化学性质相似,沸点十分相近,分离十分困难,成本高昂(EP0000315,CN101039894A,CN101675020A,CN101932543A)。
月桂烯法有日本高砂公司发明(J.Chem.Soc.Chem.Comn.,1982,11,600;Topicsin Catalysis,1997,4,271.),该路线以月桂烯为起始原料,首先和二乙基胺基锂反应得到烯丙胺中间体,烯丙胺在手性铑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异构反应,得到手性烯胺,随后水解得到(R)-香茅醛(US4605750A,CN101602651A,CN102935384A,CN103254047A)。该路线目前已经实现放大生产,得到的(R)-香茅醛光学纯度高,ee值高达96-99%,成为经典的不对称反应放大实例。但是,该路线第一步反应需要用到胺基锂,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化学性质活泼,对水和氧气都极为敏感;该方法对生产装置标准要求高,实际生产中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
文献中报道比较多还有手性香茅醇脱氢法,即以手性的香茅醇为原料,经过脱氢反应得到手性香茅醛。该合成路线十分简短,反应收率高,选择性好,但是该方法并没有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主要原因是手性的香茅醇需要天然提取或复杂的合成工艺,因而产量十分小,价格昂贵。
综上所述,手性香茅醛既是有用的香料,又是清凉剂L-薄荷醇的重要合成中间体,手性香茅醛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目前已知的手性香茅醛合成方法中,柠檬醛不对称氢化法、手性香茅醇脱氢法,原料成本高昂;月桂烯法合成工艺复杂,反应条件苛刻;因此,目前亟待发展手性香茅醛创新合成方法,满足原料简单易得、合成工艺简短、反应条件温和等要求,从而促进手性香茅醛的放大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甲基庚烯酮高效、快速合成手性香茅醛的方法,该方法以廉价易得的甲基庚烯酮为原料,经过亚甲基化和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高收率、高立体选择性的得到手性香茅醛产物。
为实现上述目的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甲基庚烯酮和有机钛试剂发生亚甲基化反应,得到2,6-二甲基-1,5-庚二烯中间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016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MTO工艺与丙烷脱氢工艺耦合的方法
- 下一篇:高级炔烃复配阻聚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