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道路视距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99685.0 | 申请日: | 201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550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张韡;白琛琛;王畅;刘伟英;娜仁图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21/28 | 分类号: | G01C21/28 |
代理公司: | 西安睿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61218 | 代理人: | 惠文轩 |
地址: | 71006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网络 地理信息系统 道路 视距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道路视距检测方法:首先在两个检测车辆上分别搭载一个基于同一个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位终端;然后将两个定位终端进行信息关联处理后,使两个检测车辆在目标道路上一前一后行驶,当前车从驾驶员视野中消失时,驾驶员触发后车中设置的手动触发装置,此时,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根据两个检测车辆上的定位终端的位置计算获得两个检测车辆之间的道路线形长度,即为后车视距;约束前后车的速度,使前车多次出现并多次消失在后车驾驶员的视野中;如此反复多次,完成对目标道路的视距检测,最后获得两个检测车辆的位置与后车视距的对应序列。本发明可快捷、准确地测量出道路视距,并可保证测量的连续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道路视距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视距是保证道路行车安全的一个重要设计因素,在道路建设标准中是一项强制性指标。道路沿线的每一条车道都应具有足够的视距,以保证驾驶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保证行车安全。尤其对于高速公路来说,车辆行驶速度快,因此更需要有充足的视距保障。
从测距的手段来看,现在应用的测距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激光测距、微波雷达测距、超声波测距以及机器视觉系统测距。但道路视距的检测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因为视距是指人的视野在道路方向上的最大延伸。道路视距检测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模拟人的视觉,在视距终点找到合适的参照物,以及如何应对复杂的道路线形。而目前的道路视距检测方法往往注重于测距,而忽略了上述道路视距的独有特点。因此目前的道路视距检测技术还不够成熟,检测的速度以及精度都不高。
因此基于道路视距的视觉特性,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机器视觉测距,或者凭借人眼的生理机制找到视距终点的参照物,然后选取合适的测距手段加以测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道路视距检测方法,利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精密的路网信息以及精确的定位能力,可有效解决道路线形的复杂性以及道路视距终点不确定性的问题,合理地设置参照物,可快捷、准确地测量出道路视距,并可保证测量的连续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道路视距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两个检测车辆上分别搭载一个基于同一个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位终端;
S2:在所述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上锁定目标道路;
S3:将两个检测车辆上的定位终端进行信息关联处理;
S4:将两个检测车辆置于目标道路上,并一前一后行驶,记为前车和后车;在后车的定位终端上设置手动触发装置,所述手动触发装置与后车上搭载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连接;当前车从驾驶员视野中消失时,驾驶员触发所述手动触发装置,此时,后车上搭载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根据两个检测车辆上的定位终端的位置计算获得两个检测车辆之间的道路线形长度,即为后车视距;
S5:约束前车和后车的行驶速度,使前车多次出现并多次消失在后车驾驶员的视野中;并在前车每次消失在后车驾驶员视野中时,后车驾驶员触发所述手动触发装置,后车上搭载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根据前车和后车上定位终端的位置计算后车视距,如此反复多次,完成对目标道路的视距检测;
S6:后车上搭载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将每次计算获得的后车视距进行存储,并获得两个检测车辆的位置与后车视距的对应序列。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特点和进一步的改进在于:
(1)所述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为电子导航系统。
(2)所述定位终端为具备联网通信功能并可搭载所述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移动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996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遥感微纳卫星的多模式姿态确定方法
- 下一篇:地图的生成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