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改进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74820.6 | 申请日: | 2018-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494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宜迪;李澜鹏;曹长海;程瑾;李秀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L1/182 | 分类号: | C10L1/182;C10L1/18;C10L1/04;C10L10/08;C10L10/14;C10L10/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 润滑 改进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改进剂及其制备方法,是将不饱和二元醇、桐油生物柴油、离子液体按比例混合后,在40‑60℃搅拌反应,反应结束后降温,静置分层,取上层物料进行减压蒸馏,得到润滑性改进剂产品。本发明在离子液体中,以不饱和二元醇改性桐油生物柴油,避免了交联反应的发生,所制备的润滑性改进剂具有调和比例低、润滑性好、低温流动性好等优点,调和后可使低硫柴油满足国V润滑性标准和凝点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柴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改进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柴油机的广泛使用,柴油的消耗量正逐年增长。然而柴油的大量消耗也必然会导致车辆排放有害物质的进一步加剧。由于排放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有着严重影响,各国政府相继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法规,限制柴油车辆的有害排放。随着我国柴油国Ⅴ标准的实施,柴油的硫含量将降到10ppm以下,脱硫柴油已在国内炼厂实施。目前国内采取加氢处理和加氢裂化等降硫技术,使燃油硫含量大大减少,导致柴油中极性化合物的含量过低,从而大大降低了柴油的润滑性,出现大量柴油泵的磨损损坏现象,降低了柴油泵的使用寿命。柴油润滑性问题最早出现于北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瑞典生产的第一类低硫柴油硫含量小于10ppm,芳烃小于5%,第二类硫含量小于50ppm,芳烃小于20%,加之这种柴油的馏分基本上为煤油馏分(95%馏程不大于285℃),因而降低了柴油的自然润滑性。当这种柴油在市场上销售时,开始大约有70辆轻负荷柴油车出现了喷油泵磨损问题。美国在推广使用低硫柴油时,也报道存在大量的润滑问题,尤其是冬用低浊点柴油,当硫含量低于100ppm时,由于油品润滑性差,粘度低,在这两个因素双重作用下,已出现喷油泵磨损问题。因此,改善低硫柴油的润滑性是解决低硫柴油大范围推广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也有许多机构开展了以植物油直接作为低硫柴油抗磨剂的研究。CS275894、EP605857公开了用天然油脂如菜籽油、向日葵油、蓖麻油等直接作为低硫柴油抗磨剂。这些植物油虽具有原料易得、价格较低等优点,但使用效果相对较差,同时具有粘度大、凝点高等缺点,难以工业应用。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向低硫柴油中添加生物柴油能够极大地改善润滑性,能够显著提高生物柴油的附加值。但通常生物柴油只有在较高添加量时才能达到润滑效果,通常添加量应大于0.8%(体积分数),才能使低硫柴油磨斑直径降至460μm以下(生物柴油对低硫柴油润滑性的增进作用[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5, 36(7):25-28),因此以其作为添加剂的经济性较差。另外,生物柴油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甲酯,凝点通常在-5℃以上,不能满足低硫柴油抗磨剂的使用要求,无法适用于寒冷地域。因此,需要通过分子修饰手段提高生物柴油的润滑性,降低其在低硫柴油中的调和比例和产品凝点。
CN1990835A公开了一种可用于低硫柴油抗磨剂的改性生物柴油制备方法,极大地降低了调和比例,所披露的技术手段是生物柴油和多元醇进行酯交换反应,从而得到改性生物柴油产品。但以多元醇为原料进行酯交换反应易形成多酯结构,从而造成产品凝点过高,产品性能不能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改进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在离子液体中,以不饱和二元醇改性桐油生物柴油,避免了交联反应的发生,所制备的润滑性改进剂具有调和比例低、润滑性好、低温流动性好、酸值低等优点,调和后可使低硫柴油满足国V润滑性标准和凝点要求。
本发明提供的低硫柴油润滑性改进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内容:将不饱和二元醇、桐油生物柴油、离子液体按比例混合后,在40-60℃搅拌反应一段时间,反应结束后降温,静置分层,取上层物料进行减压蒸馏,得到润滑性改进剂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748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