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止卫生陶瓷产生毛孔的施釉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63130.0 | 申请日: | 2018-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002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其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宜都市兴达陶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41/91 | 分类号: | C04B41/91;C04B41/89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3 | 代理人: | 张景根 |
地址: | 4433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毛孔 坯料 施釉 釉面 氯化镁溶液 坯料表面 卫生陶瓷 釉料 喷洒 碳酸盐 氯化镁 预处理 表面喷洒 坯料干燥 室温晾干 釉料玻璃 硫酸盐 熔融态 排出 胚料 喷釉 分解 清洁 帮助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卫生陶瓷产生毛孔的施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坯料预处理:将坯料表面清洁干净,待用;S2坯料施釉:将釉料喷洒在经S1处理的坯料表面形成釉面,室温晾干4~12h,待用;S3釉面处理:在经S2处理的胚料的表面喷洒氯化镁溶液。本发明1)在施釉前对坯料进行喷水,能够减少坯料干燥时产生的气孔;2)喷洒的氯化镁溶液能够帮助坯料中的碳酸盐和硫酸盐等物质在釉料玻璃化(熔融态)之前完全分解,产生的气体顺利透过釉料排出,避免釉面形成毛孔;3)进行多次喷釉和多次喷氯化镁操作,有效将毛孔率控制在1~3%。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生陶瓷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卫生陶瓷产生毛孔的施釉方法。
背景技术
《卫生陶瓷釉面毛孔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中国陶瓷工业,2008年4月第15卷第2期,文章编号:1006-2874(2008)02-0028-04)中指出,“毛孔、猪毛孔、针孔(统称“毛孔”)”应属同一类不同叫法的釉面缺陷,其特点应是小而且多,无法计量,,单从标准角度讲不属于缺陷。而“棕眼”就不同,尺寸应比“毛孔”大,数量少且有限,否则就被判为不合格品。“毛孔”和“棕眼”在成因上也是不同的。
由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建卫瓷专业委员会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1998年8月)的《建筑卫生陶瓷工程师手册》中,卫生陶瓷常见缺陷分析中有“棕眼”的解释:“棕眼是指釉层下的坯体上、直径在1.5mm以内的无釉小孔”等等。
毛孔产生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料方面的原因:坯釉料中有机物和碳酸盐含量太高,烧成时气体排出所产生;
2)成形方面的原因:注浆时操作过急,使泥浆中的气体来不急排出或泥浆过热发酵等;
3)干燥方面的原因:坯体干燥不透,烧成时气体排出;
4)烧成方面的原因:釉料粘度大,气体不易排出或烧成曲线不合理、烧成温度不够。
毛孔的避免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坯釉料精选,控制坯釉料中有机物和碳酸盐的含量;
2)注浆前保持模具合适的水分;
3)施釉前保持坯体清洁并不能过干。
上述提出的方法,能够避免毛孔的产生,但是在实际加工过程中,这些方法往往涉及多个工艺步骤,且工艺参数较多,不易控制,最终导致各批次产品釉面品质不一致,且毛孔率一般只能控制在8%左右(即同一批次中,出现毛孔现象的产品占比)。
有鉴于此,本发明对现有技术中的施釉操作进行了工艺改进,提出了一种更适合于卫生陶瓷的施釉方法,能够更有效地避免釉面毛孔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防止卫生陶瓷产生毛孔的施釉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防止卫生陶瓷产生毛孔的施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坯料预处理:将坯料表面清洁干净,待用;
S2坯料施釉:将釉料喷洒在经S1处理的坯料表面形成釉面,室温晾干4~12h,待用;
S3釉面处理:在经S2处理的胚料的表面喷洒氯化镁溶液。
进一步地,S2中,在喷洒釉料前,还对坯料进行喷水处理,且喷水后在50℃下干燥20~30min。
进一步地,S2中釉料喷洒包括以下步骤:
S2-1将釉料喷洒在经喷水处理的坯料上,室温晾干30~50min后,继续在坯料表面喷洒氯化镁溶液,得一层施釉坯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宜都市兴达陶瓷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宜都市兴达陶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631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精雕釉瓷砖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动物粪便有机肥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