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甜叶菊渣固体发酵木霉菌种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1560040.6 申请日: 2018-12-19
公开(公告)号: CN109628321B 公开(公告)日: 2020-02-21
发明(设计)人: 沈其荣;刘红军;李荣;段婉冬;沈国荣;蔡俊杰;张楠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农业大学
主分类号: C12N1/14 分类号: C12N1/14;C12N3/00;A01G22/20;C12R1/885
代理公司: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代理人: 傅婷婷;徐冬涛
地址: 210043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街道江苏***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利用 甜叶菊渣 固体 发酵 霉菌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甜叶菊渣固体发酵木霉菌种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工程领域。所用配方为50%甜叶菊渣+50%米糠,通过酸解氨基酸调节物料pH至2.5‑3.0,自来水调节含水量至60%。灭菌及接种技术为固体灭菌罐115℃灭菌40分钟,物料冷却后采用移种管道将10%木霉液体菌种从菌种液体发酵罐接种至灭菌罐物料中,利用灭菌罐搅拌系统将菌种与物料混匀。浅盘发酵条件为物料厚度3cm,温度26‑28℃,湿度70‑90%,万级洁净室培养4天,木霉孢子数量达到干重1.75×1010cfu/g。利用该方法生产的木霉菌种配合有机肥施用对作物均具有显著的促生效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领域,涉及一种利用甜叶菊渣固体发酵木霉菌种的技术。

背景技术

木霉属真菌(Trichoderma,以下简称木霉)是一类重要的土壤习居菌,其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能够适应较广的土壤温湿度和pH范围,并凭借重寄生作用、抗生作用、竞争作用和诱导抗性等多种机制产生的良好生防效应已经成为生物性抗真菌制剂和生物肥料重要开发对象。

大量研究表明,相比液体发酵,固体发酵由于更接近木霉菌种的生长习性能显著提高木霉菌种孢子数量。木霉菌种固体发酵涉及木霉菌种的液体培养、固体原料的选择与处理、培养环境的控制。目前,已经有部分学者对木霉菌种固体发酵做了一些研究,如中国专利CN105237146A公开了利用剑麻渣固体发酵木霉;CN103468629A公开了利用橘皮固体发酵木霉;CN104059860A公开了利用麦麸和锯木屑固体发酵木霉;CN1055862779A公开利用作物秸秆固体发酵木霉。上述报道的木霉菌种发酵技术主要涉及到原料及原料处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等,但是均没有考虑木霉菌种的发酵环境,如果发酵环境不是洁净的,很难保证每批次的木霉菌种都能达到合格的质量。

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含有丰富的甜叶菊糖甙,是继蔗糖和甜菜糖后的第三种天然糖源。甜叶菊渣是甜叶菊糖甙被提取之后的产物,含有丰富的粗纤维和粗蛋白。目前以甜叶菊渣生产木霉菌种的方法还未见报道,本专利以甜叶菊渣为主要原料固体发酵木霉菌剂,不仅可以获得优质的木霉菌种,并且能有效的解决甜叶菊渣的资源化利用问题。另外,本专利对固体原料的灭菌方式、木霉液体菌种的无菌接种方法、木霉菌种浅盘发酵的环境洁净度等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对木霉菌种大规模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明内容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利用甜叶菊渣固体发酵木霉菌种的方法;本研究另一目的是获得优质的木霉菌种,该菌种可以进一步应用于生物有机肥的配制。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利用甜叶菊渣固体发酵制备木霉菌种的方法,将10-15%木霉液体菌种加入灭菌后的浅盘发酵物料,混合均匀,浅盘发酵温度26-28℃,湿度70-90%,万级洁净室培养4天;所述的浅盘发酵物料是以甜叶菊渣和米糠的混合物为原料,通过加入酸解氨基酸调节物料pH至2.5-3.0,自来水调节含水量至60-65%所得。

所述的浅盘发酵物料优选以50%甜叶菊渣+50%米糠为原料,通过酸解氨基酸调节物料pH至2.5-3.0,自来水调节含水量至60%所得。

所述的方法优选:浅盘发酵物料采用固体灭菌罐115℃灭菌40分钟,冷却后采用移种管道将10%木霉液体菌种从菌种液体发酵罐接种至灭菌罐物料中,利用灭菌罐搅拌系统将菌种与物料混匀。固体灭菌罐配置搅拌设备,一方面可以通过搅拌将物料进行充分的灭菌;另一方面待物料冷却至30℃将液体菌种通过移种管道接入后可以将菌种和物料充分搅拌均匀。

浅盘发酵物料厚度优选2-4cm,进一步优选2-3cm,更进一步优选3cm。

所述的甜叶菊渣是经过烘干处理后含水量小于10%,粒径小于5mm。

所述的酸解氨基酸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为15%,游离氢离子浓度为3M。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600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