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轴间轴承收油结构及收油效率试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54117.9 | 申请日: | 201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731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赵聪;郑凯;李国权;孔德龙;李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N31/02 | 分类号: | F16N31/02;G01M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26 | 代理人: | 高原 |
地址: | 110015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承 结构 效率 试验 方法 | ||
本申请属于收油试验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轴间轴承收油结构及收油效率试验方法。轴间轴承收油结构包括:内轴、外轴。内轴的外侧沿轴向设置有第一收油部,第一收油部与供油喷嘴连通;外轴同轴套设在内轴上,外轴与内轴之间形成轴间收油部,轴间收油部与第一收油部连通,外轴的外侧沿轴向通过油腔分隔结构依次被分隔成均与轴间收油部连通的第二无效润滑油腔、有效润滑油腔以及第一无效润滑油腔,有效润滑油腔与回油管路连接,供油喷嘴与第二无效润滑油腔连通。本申请将对轴承有效润滑的润滑油与无效润滑的润滑油分开,能够准确获得内轴、外轴同时旋转时的轴间轴承的润滑油量,为开展轴承工作状态评估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收油试验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轴间轴承收油结构及收油效率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航空发动机主轴轴间轴承由于内、外圈同时旋转,工作环境恶劣,润滑方式多为喷管或环下润滑。以上润滑方式采用的收油结构、边界环境复杂,根据仿真、计算很难得到较真实的轴承供油情况,因此,对轴间轴承的工作状态及寿命等情况的评估无法准确开展。通过试验方式可准确获得轴间轴承实际的润滑油量,试验结果是开展轴承工作状态评估的重要依据。但现有收油试验技术仅对单转子进行收油效率试验,存在发动机轴间轴承工况评估有效供油量不准确的问题。
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轴间轴承收油结构及收油效率试验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轴间轴承收油结构,包括:
内轴,所述内轴的外侧沿轴向设置有第一收油部,所述第一收油部与供油喷嘴连通;
外轴,所述外轴同轴套设在所述内轴上,所述外轴与所述内轴之间形成轴间收油部,所述轴间收油部与所述第一收油部连通,所述外轴的外侧沿轴向通过油腔分隔结构依次被分隔成第二无效润滑油腔、有效润滑油腔以及第一无效润滑油腔,所述有效润滑油腔与回油管路连接,所述轴间收油部分别与所述第二无效润滑油腔、所述有效润滑油腔以及所述第一无效润滑油腔连通,所述供油喷嘴与所述第二无效润滑油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无效润滑油腔与所述有效润滑油腔之间的油腔分隔结构上设置有密封件。
可选地,所述有效润滑油腔与所述第一无效润滑油腔之间的油腔分隔结构上设置有密封件。
可选地,所述油腔分隔结构上设置有油坝,所述轴间收油部经过所述油坝与所述有效润滑油腔连通。
一种轴间轴承收油效率试验方法,基于如上所述的轴间轴承收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一:对供油喷嘴的润滑油流量进行标定,获得单位时间内油量Q;
步骤二:通过回油管路对有效润滑油腔的润滑油进行收集,并记录单位时间内经过回油管路的油量Q1;
步骤三:计算该轴间轴承收油结构的收油效率η,η为Q1/Q。
可选地,在步骤一之前,还包括设定轴间轴承收油结构在不同状态下的工作参数。
发明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轴间轴承收油结构,将对轴承有效润滑的润滑油与无效润滑的润滑油分开,将有效供油进行收集,能够准确获得内轴、外轴同时旋转时的轴间轴承的有效润滑油量,为开展轴承工作状态评估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轴间轴承收油结构示意图。
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5411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油量控制、监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角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