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层同心电极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51380.2 | 申请日: | 201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95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马雪松;顾苏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蓝盎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8/14 | 分类号: | A61B18/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616 上海市松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层 同心 电极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结构的电极,属于医疗领域。但本电极也可以用作其他领域。本发明设计的电极形状,采用了横截面为“多层同心”的结构。本发明是通过特殊形状的电极,来增强电极功能的,不是针对电极材料进行创新。本发明的电极,可以极大提高能量输出的精度,而且可以更加灵活地实现在同一电极内达到不同效果的同时输出,是电极结构的重大创新,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结构的电极,属于医疗领域。但本电极也可以用作其他领域。
背景技术
如何增强电极对生物体的电传导、电场、射频(RF)等作用,一直是治疗领域不懈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在诸如射频(RF)治疗等精准治疗领域,电极结构直接影响到功率输出精度及治疗效果。但目前使用的电极结构,存在诸多缺陷,如功率传导精度不够、距离电极稍远的组织也被附带损伤等。因此,通过改进或重新设计新结构的电极,是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
发明内容
发明人经大量实验和筛选,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生物电极。具体地说,本发明是通过特殊形状的电极,来增强电极功能的,不是针对电极材料进行创新。
本发明设计的电极形状,采用了横截面为“多层同心”的结构。
本发明的多层同心电极,首要的结构,是采用横截面为“同心环”的结构,而且至少为两层同心环,或中心为圆柱或细针,从第二层开始是环状。同心环结构,有利于精确调节输出功率和能量输出指向。其次,本发明的每一层,首选是螺旋形状。因为螺旋形状的电极,更容易传导射频(RF)等类型的高频振动能量,传导和转换效率也最高。而且,在输出功率相同的前提下,本发明的结构也有利于提高转化效率。
本发明的典型结构,是三层同心电极。圆心为细圆柱或细针,外面两层为单螺旋。不过,圆心的细圆柱也可以换成是单螺旋,这取决于输入能量类型和输出能量类型的需要。如果是射频(RF)能量,优选“中间细针、外面两层单螺旋”的同心结构。每一环,间距相同也可以不同。每一环,可单独调节相对位置,也可以固定位置。
以圆心部位的电极为第一层的话,沿半径向外,依次为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等等,以此类推。一般情况下,三层结构就足以满足大多数应用需要。
本发明的结构,以奇数层数为主要形式。
本发明的结构,圆心部位的电极,一般用作基准电极,兼做接地极。沿半径向外,奇数层的电极为基准电极或负极,偶数层电极为输出电极或正极。
本发明的电极,材料使用目前所属领域的常用材料,优选为纯铜(即紫铜)。
以纯铜三层电极结构进行射频(RF)治疗为例,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优势。射频(RF)治疗的原理,是电子电路产生射频电流,经针状电极或射频导管导入至治疗部位,射频电流在电极产生热能,使不良组织(如肿瘤等)凝固坏死,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传统的电极,一般为单个针状或螺旋电极,在产生热能的同时,也伴有电磁效应,会作用于周边的正常组织。而且,热能的方向性也不够精确,沿电极径向会出现热能发散的情况,也会导致周边组织受到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蓝盎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蓝盎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513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