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翻制精细花纹模具的加成型硅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550980.7 | 申请日: | 2018-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771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 发明(设计)人: | 姚卫国;王晓伟;许东华;石彤非;窦艳丽;管东波;付志磊;潘鸽;马蕊;李双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8L83/07 | 分类号: | C08L83/07;C08L83/05;C08L71/00;C08K3/36;B29C33/40 |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张岩 |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成型硅胶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乙烯基硅油 聚醚类 组份 制备 乙烯基MQ硅树脂 铂金催化剂 气相白炭黑 含氢硅油 精细花纹 模具花纹 抑制剂 翻制 混匀 模具 环氧树脂 环氧树脂模具 抽真空 浸润性 润湿性 双组份 重量份 环氧 混入 脱泡 应用 复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翻制精细花纹模具的加成型硅胶、制备方法及应用,解决因环氧树脂与双组份加成型硅胶润湿性不好,导致环氧模具花纹仿真率低的问题。加成型硅胶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乙烯基硅油50~70份,含氢硅油25~35份,乙烯基MQ硅树脂20~40份,气相白炭黑10~12份,铂金催化剂1~2份,抑制剂0.1~1.0份以及聚醚类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0.1~3份。制备方法为将乙烯基硅油、含氢硅油以及聚醚类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混匀作为A组份,将乙烯基硅油、铂金催化剂、聚醚类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以及抑制剂混匀作为B组份,再将乙烯基MQ硅树脂、气相白炭黑分别混入A、B组份搅拌,抽真空脱泡。本发明的加成型硅胶与环氧树脂模具浸润性好,可精确复制模具花纹,方法简单,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加成型硅胶制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翻制精细花纹模具的加成型硅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汽车仪表板搪塑模具一般是用来生产汽车仪表板软质表皮制品的。搪塑模具的制备过程中需要将环氧树脂浇注在表面有纹理的硅胶阴模中,其目的是为了将硅胶阴模表面的纹理进行精确的复制转移。在环氧模具的制作过程中,由于极性的环氧树脂与制作硅胶阴模的非极性的双组份加成型硅胶润湿性不好,极性的环氧树脂无法完全流入硅胶阴膜微米级的沟槽中,导致环氧模具花纹仿真率低。
从搪塑模具的制造过程来看,用于硅胶阴模的加成型硅胶与环氧树脂的浸润性对花纹图案的精准复制具有深刻影响。所以开发出一种与环氧树脂浸润性好的双组份加成型模具硅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环氧模具的制作过程中,由于环氧树脂与制作硅胶阴模的双组份加成型硅胶润湿性不好,环氧树脂无法完全流入硅胶阴膜微米级的沟槽中,导致环氧模具花纹仿真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翻制精细花纹模具的加成型硅胶。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用于翻制精细花纹模具的加成型硅胶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用于翻制精细花纹模具的加成型硅胶在硅胶模具制作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翻制精细花纹模具的加成型硅胶,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
乙烯基硅油50~70份,含氢硅油25~35份,乙烯基MQ硅树脂20~40份,气相白炭黑10~14份,铂金催化剂1~2份,抑制剂0.1~1.0份以及聚醚类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0.1~3份;
所述的乙烯基硅油为端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粘度范围为1000~30000mPa.s;
所述的含氢硅油为每分子至少含有三个活性氢的含氢硅油,含氢量为9%;
所述的铂催化剂为铂和二乙烯基二甲基硅氧烷的络合物,其中铂含量为20wt%;
所述的抑制剂为3-甲基-1-丁炔-3-醇;
所述的聚醚类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为甲基封端聚醚改性硅油。
上述用于翻制精细花纹模具的加成型硅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按上述重量份将乙烯基硅油、含氢硅油以及聚醚类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后,作为A组份;将乙烯基硅油、铂金催化剂、聚醚类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以及抑制剂混合均匀后,作为B组份;然后,将乙烯基MQ硅树脂、气相白炭黑分别混入A、B组份中,在温度为20~30℃、搅拌速度为2000r/min的条件下,搅拌10min,抽真空脱泡后浇入模具固化3h。
其中,组分A中乙烯基硅油重量份和组分B中乙烯基硅油的比例为1:1;组分A中聚醚类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重量份和组分B中聚醚类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比例为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509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