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DTE固定化纳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基于其生产D-阿洛酮糖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34238.7 | 申请日: | 2018-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64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9 |
发明(设计)人: | 卢晓云;冉淦侨;谭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9/90 | 分类号: | C12N9/90;C12N11/096;C12P19/02;C12P19/24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dte 固定 纳米 及其 制备 方法 基于 生产 阿洛酮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DTE固定化纳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基于其生产D‑阿洛酮糖的方法,该方法构建了两株工程菌用于一步法合成DTE固定化纳米微球。首先采用基因融合的方法,将D‑塔格糖‑3‑差向异构酶基因(dte)通过一段linker融合到PHA合成酶基因(phaC)的5’末端上,得到dte‑linker‑phaC重组基因片段,并将此基因片段分别转化至食品级表达宿主L.lactis NZ9000和无内毒素污染的ClearColi中进行诱导表达,重组L.lactis或重组ClearColi细胞内就能合成表面带有DTE的PHA纳米微球,这样DTE就有效地结合到了纳米微球表面,形成固定化DTE,一步实现DTE的生产和固定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DTE固定化纳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基于其生产D-阿洛酮糖的方法。
背景技术
D-阿洛酮糖是一种自然界存在极少的稀有糖,分类上属于己糖与酮糖,为D-果糖C3位所对应的差向异构体。D-阿洛酮糖的甜度相当于蔗糖的70%,能量只有蔗糖的0.3%,属于低热量的糖。同时,D-阿洛酮糖的口感干净、甜美,几乎与其它高卡路里的糖口味相当,且具有与蔗糖类似的功能属性(容积功能、胶凝性、美拉德反应特性等),因此可以完全替代蔗糖添加到食品或饮料中。此外,研究表明,D-阿洛酮糖还具有调控血糖、降低血脂、减少腹部脂肪堆积、降低体重等生理功能,其独特的功能和潜在的医疗价值吸引了众多研究学者的关注。2011年,D-阿洛酮糖被美国FDA认定为公认安全(GRAS)的食品,允许其添加到食品中。自此D-阿洛酮糖得到了迅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含D-阿洛酮糖的产品,它们作为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的功能性食品在市场中受到广泛欢迎。
由于D-阿洛酮糖在自然界中含量极少,不易从自然界中提取;化学合成的方法又存在纯化步骤繁琐,化学污染严重,副产物杂多等问题,至今为止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酶法合成因其具有反应单一、纯化步骤简单等优点,现以成为D-阿洛酮糖产业化研究的主要方向。D-塔格糖-3-差向异构酶(简称DTE)能将D-果糖差向异构化为D-阿洛酮糖,是D-阿洛酮糖生物转化的重要催化剂。
然而,游离的D-塔格糖-3-差向异构酶对环境温度和酸碱条件都极其敏感,容易失活;同时游离酶的纯化步骤复杂,成本高;且催化反应结束后,酶与底物以及产物不易分离,重复再利用率低等。这些问题都极大地限制了D-阿洛酮糖的产业化进程。因此,急需通过固定化酶技术,将游离酶固定在一定的载体上,以提高酶的稳定性,同时促进其连续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微生物合成的一种胞内聚酯颗粒,球形,颗粒内部是聚酯链构成的疏水核心,外部是由各种PHA颗粒结合蛋白包被的亲水边界层。PHA合成酶PhaC是PHA颗粒合成的关键酶,通过共价键与PHA聚酯链相连,从而定位于PHA微球的表面。将酶蛋白与PhaC进行融合表达,可直接在重组微生物体内一步合成表面固定有酶蛋白的PHA纳米颗粒。由于纳米颗粒在微生物细胞内是以单独的包涵体形式存在,因此通过细胞破碎和离心的方法就能简便、有效地使其从细胞中分离并得到纯化。目前,该技术已成为一种高效、廉价的固定化酶新技术。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DTE固定化纳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基于其生产D-阿洛酮糖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DTE固定化纳米微球,该DTE固定化纳米微球内部为疏水性高分子材料PHA;该DTE固定化纳米微球表面负载D-塔格糖-3-差向异构酶;
其中,D-塔格糖-3-差向异构酶的蛋白分子通过PHA合成酶PhaC固定到微球表面,PHA合成酶PhaC通过共价键与微球内部的疏水性高分子材料PHA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未经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342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