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上浆后的碳纤维丝束干燥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499313.0 | 申请日: | 2018-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80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 发明(设计)人: | 崔建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鸿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6B15/09 | 分类号: | D06B15/09;D06B23/04;D06B23/2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1707 天津市武清区豆张庄乡世***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换向辊 干燥设备 干燥组件 碳纤维丝束 干燥腔 壳体 上浆 干燥过程 干燥效率 可转动 损伤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上浆后的碳纤维丝束干燥设备,包括干燥设备壳体,干燥设备壳体中设有干燥腔,干燥腔中可转动的设有第一换向辊、第二换向辊、第三换向辊、第四换向辊、第五换向辊、第六换向辊、第一干燥组件、第二干燥组件、第三干燥组件和第四干燥组件;本发明提高了干燥效率,能够有效防止碳纤维丝束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损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燥设备,特别涉及一种上浆后的碳纤维丝束干燥设备。
背景技术
在化纤、纺织,尤其是在碳化生产领域中,在上浆工艺之后需要对碳纤维上的浆料进行烘干,使浆 料稳固地粘附在碳纤维表面。目前,国内烘箱大都采用电加热或者热油加热的方式,结构一般都十分笨 重,维修清理很不方便;热风导入方向一般都与丝面垂直,造成对纤维的损伤较为严重,影响纤维的质 量,且热风利用效率较低。
专利201220449998.X 公开了一种新型高效上浆碳纤维干燥烘箱:烘箱由加热腔与干燥腔两部分组成。加热腔中包括加热装置和循环风机,腔体内布置有不锈钢导风管道。干燥腔部分由两个镜像相对的干燥箱组合而成。两个干燥箱通过各自的通风道与加热腔相连。自然风通过循环风机抽入加热腔内加热后,经循环管道进入干燥腔。在自然风加热之前,需对风进行均匀控制。导风装置是由平行于纤维束丝面的不锈钢栅格板构成,栅格板的栅栏与水平面成0-60°。
上述的干燥烘箱结构简单,干燥效率降低,在干燥过程中易对碳纤维造成损坏。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上浆后的碳纤维丝束干燥设备,提高了干燥效率,能够有效防止碳纤维丝束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损伤。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上浆后的碳纤维丝束干燥设备,包括干燥设备壳体,干燥设备壳体中设有干燥腔,干燥腔中可转动的设有第一换向辊、第二换向辊、第三换向辊、第四换向辊、第五换向辊、第六换向辊、第一干燥组件、第二干燥组件、第三干燥组件和第四干燥组件;
第二换向辊在竖直方向设置在第一换向辊的正下方,第三换向辊在竖直方向设置在第二换向辊的下方、且在水平方向位于第二换向辊的左侧,第四换向辊在竖直方向设置在第三换向辊的正下方,第五换向辊在水平方向位于第二换向辊的右侧、且在竖直方向与第四换向辊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六换向辊在水平方向设置在第五换向辊的右侧、且在竖直方向位于第二换向辊和第五换向辊之间;
第三干燥组件和第四干燥组件在水平方向设置在第五换向辊和第六换向辊之间,第三干燥组件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第四干燥组件的上方;
第一干燥组件在水平方向上设置在第一换向辊和第二换向辊的左侧,第二干燥组件在水平方向上设置在第三换向辊和第四换向辊的右侧、且位于第五换向辊的左侧;
上浆后的碳纤维丝束经过干燥设备壳体的进口进入干燥腔中,上浆后的碳纤维丝束的绕设方法为:①自左侧绕过第一换向辊、垂直向下延伸的经过第二换向辊;②向左侧延伸的绕过第三换向辊,再垂直向下的延伸经过第四换向辊;③向右侧延伸的绕过第五换向辊后,向上延伸的绕过第三干燥组件,再向下延伸的绕过第四干燥组件;④向上延伸的绕过第六换向辊后,向右侧延伸的经过干燥设备壳体的出口离开干燥腔;
第一干燥组件和第二干燥组件分别设置在两端碳纤维丝束之间。
进一步的,第一干燥组件和第二干燥组件均包括第一内辊体,第一内辊体中设有第一空腔,第一内辊体的外壁上焊接固定一圈第一外辊体,第一外辊体和第一内辊体之间形成隔热腔;
第一内辊体和第一外辊体之间贯穿的设有多组呈圆环状布设在第一外辊体的外壁上的通气组件;
每组通气组件均包括多个沿第一外辊体轴线方向布设的通气管,通气管的一端设有外螺纹,通气管的外螺纹端自外向内穿过第一内辊体和第一外辊体、通过螺纹配合的固定在内螺纹套中,通气管的外螺纹端与第一空腔相连通,内螺纹套固定在第一内辊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鸿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鸿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993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