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470757.1 | 申请日: | 2018-1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815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 发明(设计)人: | 李蕊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
| 主分类号: | F16F15/08 | 分类号: | F16F15/08;F16F15/02;B60R16/023;H02J7/35;H05K7/20;G05D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 地址: | 40133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智能 交通 防震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包括底座、上壳体、控制器和第一蓄电池,所述底座上端设置有下壳体,所述下壳体上表面设置有缓冲垫,所述上壳体上端安装有安装板,所述下壳体内侧设置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一侧安装有振动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下方设置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内部安装有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一侧设置有网络通讯装置,所述控制器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蓄电池,所述减震机构包括下压板、弹簧、垫片、上压板、压力传感器、导向柱。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设置振动传感器,能够检测出装置的振动信息;2、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使装置具有检测负载重量的作用;3、设置缓冲垫,提高装置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交通是一个基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面向交通运输的服务系统。它的突出特点是以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交换、分析、利用为主线,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在智能交通中用到的一些可移动交通指挥类平台、小型智能运输车等,都需要设置减震装置,而现有的减震装置大多只具有减震作用,不能对装置受到的振动进行准确测量,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用于智能交通的防震设备,包括底座、上壳体、控制器和第一蓄电池,所述底座上端设置有下壳体,所述下壳体上表面设置有缓冲垫,所述下壳体上方安装有所述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上端安装有安装板,所述下壳体内侧设置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一侧安装有振动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下方设置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内部安装有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一侧设置有网络通讯装置,所述控制器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蓄电池,所述减震机构包括下压板、弹簧、垫片、上压板、压力传感器、导向柱,所述下压板上端设置有所述弹簧,所述上压板下端设置有所述垫片,所述上压板内设置有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弹簧内侧设置有所述导向柱,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所述网络通讯装置、所述第一蓄电池电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型号为TJH-W,所述振动传感器型号为D7F-S01-05,所述网络通讯装置包括支撑腿,所述支撑腿上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上部设置有外壳,所述外壳前部设置有箱门,所述箱门前部设置有把手,所述外壳上部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部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部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所述箱门一侧设置有警报器,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水箱,所述水箱一侧设置有散热器,所述水箱上部设置有操控箱,所述操控箱上部设置有计算机,所述操控箱一侧设置有通讯模块,所述散热器一侧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上部设置有第二蓄电池,所述第二蓄电池的一侧设置有吸热片。所述控制器包括型号为KY12S的芯片IC,所述芯片IC的第一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电阻R5的一端、芯片IC的第二引脚和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8的一端、三极管D8的基极、电阻R9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和电阻R10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三引脚,三极管D8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三极管D8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9的负极,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二极管D9的正极、电容C3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电阻R4的一端和电容C2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四引脚,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和三极管D6的集电极,二极管D7的正极连接芯片IC的第五引脚,三极管D6的基极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三极管D6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D2的集电极,三极管D2的基极连接电阻R3的一端,三极管D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容C1的一端、二极管D4的正极和二极管D3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分别连接发光二极管D5的负极和芯片IC的第六引脚,发光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1的一端和信号输入端V1,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和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分别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和信号输出端V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未经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707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控变刚度的圆柱螺旋弹簧装置
- 下一篇:减震装置及其轮子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