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内置非线性RRAM的3D垂直交叉阵列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463307.X | 申请日: | 2018-1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621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2 |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王天宇;陈琳;孙清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L45/00 | 分类号: | H01L45/00;H01L27/24 |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陆尤 |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阻变介质层 垂直交叉 叠层结构 内置 垂直沟槽 间隔排列 衬底 刻蚀 制备 垂直 半导体技术领域 三维集成存储器 叠层结构表面 多层介质层 金属电极层 垂直内壁 第二电极 第一电极 方向一致 交替堆叠 连续形成 两侧边缘 制备工艺 隔离层 裸露 | ||
1.一种基于内置非线性RRAM的3D垂直交叉阵列,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1),设置于所述衬底(1)上的衬底隔离层(2),所述衬底隔离层(2)上设置有由多层第一金属电极层(301)和多层介质层(302)交替堆叠形成的叠层结构(3),所述叠层结构(3)上通过刻蚀形成间隔排列的条状垂直沟槽(6);沿所述条状垂直沟槽(6)的垂直交叉方向设置有间隔排列的阻变介质层(4),所述阻变介质层(4)在未刻蚀的叠层结构(3)表面以及所述条状垂直内壁和底部均匀连续形成;所述阻变介质层(4)上设置有第二电极层(5);
所述阻变介质层(4)为由过渡金属氧化物层和氧化物半导体层组成的叠层结构;与所述阻变介质层(4)方向一致的所述叠层结构(3)两侧边缘通过垂直刻蚀,使第一金属电极层(301)裸露,形成裸露的第一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内置非线性RRAM的3D垂直交叉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层结构(3)由设置于所述衬底(1)上的三层第一金属电极层(301)和三层介质层(302)交替堆叠而成;
第一金属电极层(301)的材料选自Ti 或Ta;所述介质层(302)的材料选自SiO2或Si3N4;
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层(301)的厚度为40nm~100nm,所述介质层(302)的厚度为70nm~200n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内置非线性RRAM的3D垂直交叉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层(301)的厚度为70nm,所述介质层(302)的厚度为10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内置非线性RRAM的3D垂直交叉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的材料选自HfO2、ZrO2、Ta2O5、Al2O3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氧化物半导体层的材料为CuGeS;
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的厚度为10nm~30nm;所述氧化物半导体层的厚度为20nm~50n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内置非线性RRAM的3D垂直交叉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为HfO2;所述氧化物半导体层为CuGeS;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层的厚度为10nm;所述氧化物半导体层的厚度为20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内置非线性RRAM的3D垂直交叉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层(5)的材料选自W、Ni或Pt,厚度为50nm~100n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内置非线性RRAM的3D垂直交叉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层(5)的材料为W,厚度为70n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内置非线性RRAM的3D垂直交叉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1)为硅衬底或玻璃衬底,所述衬底(1)的厚度为100nm~3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6330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