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炉底厚度的转炉溅渣枪位自动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55527.8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542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夏富春;邹世文;虞大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5/34 | 分类号: | C21C5/34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卢倩 |
地址: | 21003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厚度 转炉 溅渣枪位 自动控制 方法 | ||
1.一种基于炉底厚度的转炉溅渣枪位自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设定炉底厚度与不同炉龄阶段关联值静态表和炉底维护模式工艺静态表;
所述炉底厚度与不同炉龄阶段关联值静态表中记录了不同炉龄阶段转炉对应的炉底厚度;
所述炉底维护模式工艺静态表记录了不同冶炼方式、不同数值范围内的炉底厚度偏差值X对应的炉底维护模式和溅渣总时间;
步骤2,当转炉冶炼结束,确定冶炼模式,采集出钢完成信号;控制转炉回到零位,并确定零位信号收到;
步骤3,采集炉龄、采集实际炉底厚度值最低值;
步骤4,读取所述炉底厚度与不同炉龄阶段关联值静态表,计算炉底厚度偏差值X,所述炉底厚度偏差值X=实际炉底厚度最低值-炉底厚度标准值;
步骤5,利用步骤4计算的炉底厚度偏差值X读取所述炉底维护模式工艺静态表;按照炉底维护模式工艺静态表中的炉底维护模式和溅渣总时间进行枪位自动控制;
步骤6,依据步骤5的结果,控制不同溅渣枪位和溅渣各阶段对应溅渣时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炉底厚度的转炉溅渣枪位自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底维护模式工艺静态表中的冶炼方式包括常规冶炼和留渣冶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炉底厚度的转炉溅渣枪位自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底维护模式工艺静态表中的炉底维护模式包括涨炉底、保持炉底、降炉底三种模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炉底厚度的转炉溅渣枪位自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底维护模式工艺静态表中,冶炼方式为常规冶炼、炉底厚度偏差值X<B时,采用涨炉底模式;控制溅渣枪位具体顺序为:260cm占总溅渣时间22.22%→320cm占总溅渣时间11.11%→300cm占总溅渣时间11.11%→320cm占总溅渣时间11.11%→300cm占总溅渣时间11.11%→320cm占总溅渣时间11.11%→350cm占总溅渣时间22.2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炉底厚度的转炉溅渣枪位自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底维护模式工艺静态表中,冶炼方式为常规冶炼、B≤炉底厚度偏差值X≤B1时,当B≤(炉底厚度最低值-标准炉底厚度)≤B1,采用保持炉底模式;控制溅渣枪位具体顺序为:260cm占总溅渣时间25.00%→320cm占总溅渣时间12.50%→300cm占总溅渣时间12.50%→320cm占总溅渣时间12.50%→300cm占总溅渣时间12.50%→220cm占总溅渣时间12.50%→280cm占总溅渣时间12.5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炉底厚度的转炉溅渣枪位自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底维护模式工艺静态表中,冶炼方式为常规冶炼、炉底厚度偏差值X>B1,采用降炉底模式;控制溅渣枪位具体顺序为:260cm占总溅渣时间28.57%→320cm占总溅渣时间14.29%→300cm占总溅渣时间14.29%→320cm占总溅渣时间14.29%→300cm占总溅渣时间14.29%→260cm占总溅渣时间14.27%。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炉底厚度的转炉溅渣枪位自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底维护模式工艺静态表中,冶炼方式为留渣冶炼、炉底厚度偏差值X<B时,采用涨炉底模式;控制溅渣枪位具体顺序为:260cm占总溅渣时间22.22%→320cm占总溅渣时间11.11%→300cm占总溅渣时间7.41%→320cm占总溅渣时间14.81%→300cm占总溅渣时间7.41%→320cm占总溅渣时间14.81%→350cm占总溅渣时间11.11%→260cm占总溅渣时间11.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552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金属圆片拉伸旋薄缩口工艺
- 下一篇:制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