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定量测定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413421.1 | 申请日: | 2018-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209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 发明(设计)人: | 徐慧;李文婧;徐贞;刘建军;田延军;张俊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 |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G01N30/02 |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张贵宾 |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南***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酵 羟基 丁酮 定量 测定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定量测定的方法,属于分析检测领域。本发明方法具体为:含3‑羟基丁酮的发酵液耗尽葡萄糖后,加入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并与发酵液共沸,反应完毕后,检测溶液吸光度,溶液吸光度与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的吸光度数值代入标准曲线的线性方程,即可获得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的浓度。本发明检测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含量的方法,对设备要求不高,成本低,检测速度快,适合大批量样品的检测,显著降低菌株选育过程中产物检测的工作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析检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定量测定的方法。
背景技术
3-羟基丁酮化学命名为3-羟基-2-丁酮,是一种α-羟基酮,分子式为C4H8O2,分子量88.12,分子内2、3位碳为不对称碳原子,有两个手性异构体,其化学结构式是:
3-羟基丁酮单体是淡黄色或无色液体,呈现奶油香味,在低温下,两分子3-羟基丁酮聚合成二聚体,其为白色结晶粉末。3-羟基丁酮的沸点是148℃,熔点是15℃,可自燃,溶于丙二醇、乙醇,混溶于水,微溶于乙醚,不溶于植物。
3-羟基丁酮质量指标(FCC,1981):含量≥96.0%,折射率(nD20)1.417~1.42,相对密度(d2525)1.005~1.019。毒性GRAS(FEMA;FAD,§182.60,1994),TDL012.6g/kg(大鼠,经口)。3-羟基丁酮属于α-羟基酮,化学性质活泼,具有典型的α-羟基醛酮的化学性质。能被高碘酸氧化生成乙醛和乙酸;可以发生成脎反应,与苯肼作用生成脎;可以发生仲醇氧化反应生成双乙酰。
3-羟基丁酮(acetoin;Acetylmethylcarbinol;3-hydroxy-2-butanone)又名乙偶姻、甲基乙酰甲醇,是一种国际上常用的香料品种,自然存在于葡萄、苹果、可可、香蕉、肉类、干酪、玉米等许多水果、食品和作物中。3-羟基丁酮具有令人愉快的奶油香味,美国食品和萃取协会(FEMA)已批准在食品中使用,CAS号513-86-0,FEMA安全号为2008。我国GB2760-86规定允许食用[3],多用于奶油、干酪、咖啡、果实的香味增强剂以及奶油、乳品、酸奶和草莓型香精的生产等,是乳类发酵制品风味组成的主要成分,并且与啤酒、葡萄酒以及中国传统白酒的风味有关。另外,3-羟基丁酮是一种4C平台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众多行业,美国能源部在2004年将3-羟基丁酮列为 30 种优先开发与利用平台化合物之一。3-羟基丁酮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香料以及化妆品等行业,作为医药合成中间体在化工合成等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几年来,随着3-羟基丁酮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其生产技术研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目前,3-羟基丁酮以2,3-丁二酮或2,3-丁二醇为原料由化学合成法生产为主,该方法由于存在原料来源受限、工艺复杂、污染严重、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安全差等不足,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生物法生产3-羟基丁酮具有原料来源丰富、工艺条件温和、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等优点,符合当今倡导的环保、绿色制造工艺的理念,生物法生产3-羟基丁酮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方法,因此,开展发酵法生产3-羟基丁酮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现阶段对发酵液中的3-羟基丁酮进行定量检测的方法主要有肌酸比色法、气相色谱(GC)法和液相色谱(HPLC)法。
肌酸比色法的检测原理是:在碱性介质中,3-羟基丁酮与含胍基的化合物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甲萘酚的存在可以促进并加速红色物质生成,该化合物在500~600nm范围内有光吸收,其吸光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3-羟基丁酮浓度成正比,利用3-羟基丁酮的这一化学特性,选择肌酸比色法对发酵液中的3-羟基丁酮进行了定量检测,但是肌酸比色法有一个缺点是检测试剂必须现配现用,既耗时耗力又经常造成试剂的浪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未经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134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