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环路热管及其换热组件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01334.4 | 申请日: | 2018-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76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江乐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馨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F28D1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205 湖南省长沙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环路 热管 及其 组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环路热管及其换热组件,所述复合环路热管包括联箱A、联箱B、蒸发通道和冷凝通道,蒸发通道和冷凝通道的一端与联箱A联接、另端与联箱B联接,联箱A、联箱B、蒸发通道和冷凝通道形成环路,组成复合环路热管结构。所述复合环路热管内部通道处于真空或负压状态,并密封有起相变换热作用的工质。所述复合环路热管的相邻蒸发通道之间或相邻冷凝通道之间贴合翅片或热源通道或冷源通道,组成换热组件,这种换热组件自发实现气‑气换热或气‑液换热。所述复合环路热管及其换热组件具有换热效率高、热流密度大、换热速度快、承压能力强、质量轻、结构稳定、抗冻性能好和运行安全等诸多优点,是一种实用的新型换热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及热管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复合环路热管及其换热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热管及热管换热器以其传热效率高、传热速度快、承压高、节能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换热、散热等工业应用领域,但传统的热管及热管换热器存在传热能力不足、体积大、制作工艺复杂等缺点。板翅式换热器采用铝板和铝翅片整体钎焊而成,体积小、重量轻,传热效率高,但存在承压能力不强、易泄漏等缺点。业界有人尝试采用类似板翅式换热器的制作工艺制作热管换热器,大都为下端联通的结构,存在传热能力不够大、体积热容量较小、工作方位受重力影响等缺点,如何提高这种换热器的传热能力,并使其工作方位不受重力影响,是业界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传统热管及热管换热器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复合环路热管及其换热组件,该换热组件采用高效导热的复合环路热管作为导热元件,可以实现在无外力驱动下的自发换热,比如对贴合于加热段的热水或热油或电子元件产热的自发冷却,或通过环路热管将加热段的热量传递到冷却段,实现对此处冷风或冷流体的加热。本发明所述复合环路热管及其换热组件启动速度快、工作温度低、换热量大、换热效率高、换热速度快、体积小、重量轻、承压能力强,节能显著、抗冻性能好、耐蚀性高、安全可靠,是一种具有诸多性能优势的新型换热构件或换热设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复合环路热管及其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环路热管包括联箱A、联箱B、蒸发通道和冷凝通道,蒸发通道或冷凝通道一端与联箱A连通、另一端端与联箱B连通,联箱A、联箱B、蒸发通道和冷凝通道形成环路,组成复合环路热管结构。所述复合环路热管内部通道处于真空或负压状态,并密封有起相变换热作用的工质。
以下对本发明做出进一步说明。
所述蒸发通道和冷凝通道由一根或多根多孔通道组成,所述多孔通道为外形扁平的多孔扁管或板翅式结构。所述多孔通道的多个通道一端与联箱A连通,另一端与联箱B连通,一根多孔通道的全部或一部分形成蒸发通道或冷凝通道。将所述多孔通道的内部通道按一定配比设置为不同的内部结构,一部分通道的内部结构设置为气体阻力较小的结构(如孔径较大,或管壁较为光滑),使其成为蒸发通道;另一部分通道的内部结构设置为毛细作用较强的内部结构(如内部设置沟槽、或内部设置毛细芯),使其成为冷凝通道。所述复合环路热管中蒸发通道或冷凝通道垂直地面放置,或水平放置,或与地面程任意角度放置。
所述复合环路热管的相邻多孔通道之间贴合翅片或热源通道或冷源通道,组成复合环路热管换热组件,所述翅片或热源通道或冷源通道可以任意组合,所述换热组件构成一种热管换热器,可自发实现气-气换热或气-液换热。
所述多孔通道为多孔扁管时,内部通道设有平形排列的多个通道,内部通道截面形状为正方形、矩形、圆形、三角形或多边形,或者在内部通道带有内齿;当所述多孔通道为板翅式结构时,平行的平板之间设置有内翅,内翅将多孔通道隔成多个平行排列的通道。多孔通道排列方式为:多孔通道的轴线在一个平面,或一个多孔通道轴线组成的平面与另一个多孔通道轴线组成的平面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馨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长沙馨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013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