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速铁路车站信号装置及其设置方法、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64686.7 | 申请日: | 2018-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329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忠;王哲浩;耿振楠;莫志松;周宪宝;郝腾飞;何永发;顾蕾;关胜;张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3/00 | 分类号: | B61L23/00;B61L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徐丽 |
地址: | 300300 天津市自***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铁路 车站 信号 装置 及其 设置 方法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速铁路车站信号装置及其设置方法、使用方法,涉及铁路信号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根据到发线两端外侧警冲标的位置,确定到发线两端的绝缘节的位置;绝缘节位置为到发线两端的出站信号机的位置;出站信号机与警冲标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以两端的出站信号机位置为端点,以不小于轨道最小区段长度的方式分别设置第一轨道电路区段和第二轨道电路区段,将到发线除去第一轨道电路区段和第二轨道电路区段长度的剩余部分设置为中间轨道电路区段。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到发线增设轨道电路区段,可缩短到发线有效长度,降低土建工程造价,起到冒进防护、持续防护和绝缘破损防护作用,提高了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信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速铁路车站信号装置及其设置方法、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铁路车站一般均设有进站信号机和出站信号机,其中进站信号机的显示指示列车进入站内正线或侧线停车,也可能是正线或侧线通过车站;出站信号机的显示指示列车进入区间运行的条件,如是否允许从车站出发。
与普速铁路相比,高速铁路车站的进站信号机、出站信号机常态均灭灯,列车运行依靠列控车载设备提供的速度显示运行,且出站信号机的灯位数量减少,显示含义更简化。其中,出站信号机设于距警冲标55m处,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过走防护作用,即列车如果冒进出站信号机,仍有一段过走距离,不至于与邻线列车侧面冲撞;另一方面,这种布置方式能够满足司机在站台范围内主动对标(停车标)停车的需要。
然而上述布置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根据现行《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出站信号机与警冲标之间的距离是55m,列控车载设备计算停车曲线时以出站信号机作为危险点来计算,需要的安全保护距离在出站信号机外方(出站信号机向站内方向)已考虑,因此,出站信号机与警冲标之间的55m没有充分利用。
(2)在接车过程中无法检查其空闲,一旦出站信号机处绝缘破损,可能造成咽喉区(所述出站信号机内方的其它轨道电路区段组成的集合)的允许码串入到发线的停车码,引起信号显示升级,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速铁路车站信号装置及其设置方法、使用方法,可以缩短到发线有效长度,提高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安全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速铁路车站信号装置的设置方法,高速铁路车站信号装置包括至少一条到发线;到发线的轨道电路包括中间轨道电路区段、第一轨道电路区段和第二轨道电路区段;第一轨道电路区段和第二轨道电路区段分别与中间轨道电路区段的两端相接设置;中间轨道电路区段与第一轨道电路区段、第二轨道电路区段之间均设置有绝缘节;第一轨道电路区段和第二轨道电路区段与中间轨道电路区段非相接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出站信号机;该方法包括:根据到发线两端外侧警冲标的位置,确定到发线两端的绝缘节的位置;绝缘节位置为到发线两端的出站信号机的位置;出站信号机与警冲标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以两端的出站信号机位置为端点,以不小于轨道最小区段长度的方式分别设置第一分割区段和第二轨道电路区段,将到发线除去第一轨道电路区段和第二轨道电路区段长度的剩余部分设置为中间轨道电路区段。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还包括:根据出站信号机与应答器之间的规定距离要求确定应答器组的位置。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还包括:在中间轨道电路区段设置至少两组应答器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646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